芒種節氣的特點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芒種節氣

芒種節氣的特點

芒種時節的氣候特徵

由於華廈地域廣闊,東、西、南、北、中雖同處這一時節,但氣候特徵也多有差異,在我國廣大的中部地區,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區域,其時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陰雨連綿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天氣異常濕熱,各種衣物器具極易發霉,民俗稱為「黃梅天」。

宋人有詩曰:「梅霖傾瀉九河翻,百瀆交流海面寬,良苦吳農田下濕,年年披絮播秧寒」。說明綿綿陰雨,導致河滿溝平,農民正冒著濕冷披著棉衣在田里作業的場景。此時,不僅熱蒸濕動,濕熱之氣瀰漫空中,但也可能裹挾著陰濕之氣。

其候有三:即「一候螳螂生,二候鵯鳥鳴,三候反舌生」,意為螳螂頭年產的卵已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樹梢鳴叫,但那些會學其他鳥叫的反舌鳥都停止了叫聲。

芒種養生

要領

由於濕熱之熱之氣容易使人產生睏倦、懶散、萎靡不振,出現「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等疲沓不堪,以及汗出不暢、胸中煩悶、口膩無味之狀,加之梅雨、陰濕,極易患上濕溫病,或寒濕證,或中暑,引發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濕瘡、濕疹、水痘、皮炎、腮腺炎、肝炎、腸炎等多種傳染病和季節性病變。

這個時節養生的要領是清利濕熱,化濕醒脾,養心護陽。

01

首先是精神調攝:

要始終保持愉悅的心情,不可惱怒憂鬱,應宣洩有度,通洩自如,事事都要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切不可生閒氣,發悶氣,一定要豁達和自然順變。

02

第二是起居作息:

堅持適當晚睡早起,既要避免陽光直射,注意防止暑熱過長侵襲;又要適當接受陽光照射,以順應陽氣的充盈,有利氣血運行,振奮人體生理機能。上午、下午適當勞作,中午適當小憩恢復疲勞,晚上學習或愉樂亦不宜通宵達旦,仍應保持6——7個小時的睡眠。同時應注意環境、室內及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不可久著汗衣或濕衣。

03

第三是飲食宜清淡:

微涼微溫,不可過度追求厚味或補益。《呂氏春秋·盡數篇》早已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告誡人們:飲食「常宜輕淡甜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並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元代著名醫家朱丹溪亦說:「少食肉食,多食穀麥菜果,自然沖和之味」。如粳米、紅米、紅豆、綠豆、蠶豆、小麥、大麥、粟米、苡米、扁豆以及當季菜蔬、水果和蓮子、百合之類,且飲食烹調和菜蔬炒制中不宜添加過多食鹽及辛辣、甜適調料,以防濕熱壅滯腸胃。

04

第四是衣著增減要適宜:

民間早有「未食端午棕,破裘不可送」的說法。芒種僅在端午之後3——5日,雖然濕熱之氣較重,但陰濕之氣尚存,衣著不宜過於裸露,特別是逢陰濕的雨天尚不宜過於單薄。第五是適度運動,特別是長時在室內以坐姿為主的人,更應利用晴明及陰天的早晚時間去室外活動,或散步,或慢跑,或進行其他有益的健身鍛煉,但不宜在濕地停留過長時間,或在霧霾嚴重的時日裡外出健身,且不宜從事過於劇烈的活動,避免出現大汗淋漓,傷陰損陽。

藥膳食療方

芒種之際的養生食療方很多,且各有說辭,劉老認為:應因人、因地而行,不可千篇一律,只是要謹守淡滲清利、化濕醒脾、養心護陽之要領,以淡補、緩補、輕補為宜。選擇廉而易得,大多數平民百姓能用得起或用得上的而擇之。

赤豆薏米粳米粥

即取赤豆20克、薏米30克,粳米100克,一同入鍋煮成粥,分次食之,因赤豆性平,有益脾胃,能濕行水;薏米甘淡、微寒,能健脾養胃、利濕舒筋;粳米即日常所食的大米,味甘性平,和胃健脾,除煩渴,止瀉痢,三者同煮成餐,應為平補、常補的佳品,只是孕婦不宜食。

白扁豆荷葉粥

即取白扁豆30克,鮮荷葉10克,粳米100克,先取扁豆、粳米煮粥,待粥已成時,將鮮荷葉切成絲狀片入粥,再煮5——10分鐘即成。因扁豆既能健脾化濕,又能消暑;荷葉味雖苦澀但其性平,能升清氣,化濁氣,且能消暑止渴。

蓮子芡實荷葉粥

取蓮子50克、芡實30克,鮮荷葉15克、粳米60克,先將蓮子、芡實、粳米一同入鍋煮粥,粥將成時將切碎的荷葉投入略煮即成。因蓮子既有健脾益腎之功,又有養心安神之能;芡實雖具澀性,能益腎固精,但亦能除濕,更加荷葉升清,粳米健脾胃,共為有益的美食。

冬瓜薏米湯

取冬瓜300克,薏米100克,先煮薏米,後下切好的冬瓜片,因冬瓜味甘淡,性微寒,具有清熱除暑、除煩生津、化痰利水之功,再加前已述及的薏米,並加少許食鹽,不膩易食,實為佐餐之上品,除孕婦外,可謂老少皆宜。

中醫說:一年中雖分為四時、八節、二十四個節氣,每季、每節與每氣均各具時節特徵,各有養生要點,大家務應順應時令和時節變化,既要有所避忌,注意適當調攝,又要豁然、坦然,順其自然,要重視養生,也不要為養生所累。

二十四節氣之芒種節氣的由來及氣候特點

芒種的由來

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75°時為芒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芒種」。

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農民朋友的播種、下地最為繁忙的時機。

我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這一節氣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它鳥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芒種是表徵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時至芒種四川盆地麥收季節已經過去,中稻、紅苕移栽接近尾聲。大部地區中稻進入返青階段,秧苗嫩綠,一派生機。「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的詩句,生動的描繪了這時田野的秀麗景色。

到了芒種時節,盆地內尚未移栽的中稻,應該抓緊栽插;如果再推遲,因氣溫提高,水稻營養生長期縮短,而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乾旱和病蟲害,產量必然不高。紅苕移栽至遲也要趕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過遲,不但乾旱的影響會加重,而且待到秋來時溫度下降,不利於薯塊膨大,產量亦將明顯降低。農諺"芒種忙忙栽"的道理就在這裡。

芒種的氣候特點

芒種時節雨量充沛,氣溫顯著升高。常見的天氣災害有龍捲風、冰雹、大風、暴雨、乾旱等。

1、雨量

芒種時節沿江多雨,黃淮平原也即將進入雨季,芒種前後若遇連陰雨天氣及風、雹等,往往使小麥不能及時收割、脫粒和貯藏而導致麥株倒伏、落粒、穗上發芽霉變及「爛麥場」等,使眼看到手的莊稼毀於一旦。

芒種後,中國華南東南季風雨帶穩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時節,長江中下游地區先後進入梅雨季節,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時還伴有低溫。

芒種時節,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旺盛,需水量多,適中的梅雨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梅雨過遲或梅雨過少甚至「空梅」的年份作物會受到乾旱的威脅。但若梅雨過早,雨日過多,長期陰雨寡照,對農業生產也有不良影響,尤其是雨量過於集中或暴雨還會造成洪澇災害。

西南地區從6月份也開始進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節。此時,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區冰雹天氣開始增多。

2、氣溫

在此期間,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龍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區,還沒有真正進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區的人們,一般來說都能夠體驗到夏天的炎熱。位於黑龍江北部的嫩江,在1971——2000年30年間,最熱的一天37.1℃,就出現在芒種期間。

6月份,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有出現35℃以上高溫天氣的可能,黃淮地區、西北地區東部可能出現40℃以上的高溫天氣,但一般不是持續性的高溫。 在華南的台灣、海南、福建、兩廣等地,6月的平均氣溫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氣濕度大,確實是又悶又熱,有時需要向公眾發佈高溫預報,提醒人們預防中暑、空調病和急性腸胃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