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為什麼要吃秋菜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秋分節氣

秋分為什麼要吃秋菜

秋分為什麼要吃秋菜

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秋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野莧菜含有多種營養成分。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有助於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提高人體抗癌作用。炒野莧菜具有情熱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強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潤膚美容。適用於痢疾、目赤、雀盲、乳癰、痔瘡等病症。

實際上,嶺南習俗所謂的「秋湯」也是和現在中醫學提倡的秋天滋補是一致的,只不過嶺南習俗更加典型,有點土生土長的味道,沒有上升到中醫學理論的高度罷了。

秋分之水果

水果:梨子、甘蔗

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種花色多樣,其中藕、荸薺、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蘋果、葡萄、百合、銀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時調養佐餐的聖品。

雪梨就是對付秋燥的一種非常好的水果,直接吃或者搾汁都可以。中醫認為,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血生肌、潤肺去燥等功能,最適宜於季秋季發熱和有內熱的病人食用。尤其對肺熱咳嗽、小兒風熱、咽干喉痛、大便燥結症較為適宜。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梨還有降低血壓、清熱鎮靜的作用。但是對於一小部分體質虛寒的人,直接吃雪梨容易產生腹脹、腹瀉等問題,則可以採用雪梨燉冰糖的方式,去寒意,只取其滋潤的效果。

秋分一過,天氣會慢慢的變冷,而且這個時候的天氣較為乾燥,嗓子咽喉會有些不適,這個時候吃些甘蔗是不錯的選擇。甘蔗有滋補清熱的作用,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作為清涼的補劑,對於低血糖、大便干結、小便不利、反胃嘔吐、虛熱咳嗽和高熱煩渴等病症有一定的療效。勞累過度或飢餓頭暈的人,只要吃上兩節甘蔗就會使精神重新振作起來。但是,由於甘蔗性寒,對脾胃虛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

專家還指出,秋分後每天不宜吃太多水果。因為秋分後寒涼氣氛日漸濃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經常腹瀉的人群,吃水果多了就容易誘發或加重疾病。因此這個時節吃水果要有節制,脾胃不好的人可以把梨或荸薺煮著吃。

秋分之蔬菜

蔬菜:蘿蔔、蓮藕

秋天乾燥,所以要多吃綠色葉菜,因為維生素含量高,多吃有好處。一個成年人,每天最少得吃一斤蔬菜。菠菜、青菜、芹菜、茼蒿、莧菜、胡蘿蔔等深色蔬菜,它們和棕紅色蔬菜一樣,不僅維生素含量多,胡蘿蔔素含量更高。白色蔬菜可養陰生津,如蘿蔔、花菜、百合、山藥等。夏天津液損耗嚴重,入秋後,要多吃些養陰生津的蔬菜。而白色蔬菜一般津液比較濃。

秋分養生可適當多食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白蘿蔔、胡蘿蔔。蘿蔔要分生熟,中醫認為,生者味辛、甘,性涼;熟者味甘,性平,入肺、胃經。生吃可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於益脾和胃,消食下氣。脾胃虛寒者不要吃生蘿蔔,而可以煮熟吃,可以治脾胃失和、腹痛作脹、痢疾或腹瀉、飲食不消、反胃嘔吐。蘿蔔生鮮狀態下食用具有良好的食療養生效果,即使曬乾了也是萬能藥物。蘿蔔乾中依然含有大量維生素B1、鈣和鐵,可為人體補充食物纖維和礦物質。

秋天可吃點蓮藕,藕是東方蔬菜之王,富含多酚類物質,可以提高免疫力,還可抗衰老。另外,把藕加工至熟後,其性由涼變溫,雖然失去消淤、清熱的性能,卻變為對脾胃有益,有養胃滋陰、益血、止瀉的功效。但需要注意的是,鮮藕性偏涼,生吃較難消化,脾虛胃寒、易腹瀉的人,最好煮熟了吃。

秋分之肉類

肉類:鴨肉、墨魚

秋分時節氣溫降低,很多人食慾漸增,偏愛吃肉。專家說:「過量吃肉不好,但是從營養學上來講,放棄肉食也並非養生之道,膳食平衡才是我們提倡的。」肉的口味營養不同,適宜的人群也各異,所以要根據體質、氣候,選擇最適合的肉類。

鴨子富含營養,不僅享有「京師美饌,莫妙於鴨」、「無鴨不成席」之美譽,同時也為祖國醫學所稱道:「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尤其當年新鴨養到秋季,肉質壯嫩肥美,營養豐富,能及時補充人體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同時鴨肉性寒涼,特別適合體熱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食療首選鴨。夏秋的燥熱季節最適合吃鴨。相比之下,豬牛羊等其他肉類就稍遜一籌。鴨肉的脂肪最健康。鴨肉富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其脂肪酸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和低碳飽和脂肪酸,易於消化。

關於吃肉,民間一直有「四條腿的不如兩條腿,兩條腿的不如沒腿」的說法。墨魚營養豐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3克,脂肪僅0.7克,還含有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A、B族維生素及鈣、磷、鐵等人體所必需的物質,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滋補食品。紅燒、爆炒、溜、燉、涼拌,做湯均可,但為防秋燥,墨魚做湯是比較合適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