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如何養生_秋分養生小常識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秋分節氣

秋分如何養生_秋分養生小常識

秋分養生小常識

1、防秋「燥」,護陰津

秋季是由熱轉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黃帝內經》說:「秋冬養陰」,即指在秋冬兩季應當收養陰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長的規律,並為來年陽氣的生發打好基礎。「燥」為秋季的主氣,故稱「秋燥」。燥氣傷人,以耗傷津液為主,津液既耗,則必見一派「燥象」。

2、調養起居

調養從清晨開始。秋季氣候乾燥,但清晨卻多是天高氣爽,空氣清新,一日當中為舒適的時候。早睡早起是好習慣,利於收斂神氣,使肺不受秋燥的損害,保持充沛的活力。此外,據有關專家對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時間進行的調查研究發現,此類疾病在秋季發病率較高,而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秋季的適當早起,可縮短或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這對於預防腦血栓發病也是有一定意義的秋季晝熱夜涼溫差較大,應隨時增減衣服,以防止秋涼感冒。

3、調氣養生

秋冬季寒風蕭瑟,多少使人觸景生情,尤其年老之人,垂暮之感使得情緒低落。憂鬱、煩躁的情緒變化會對身體的健康產生不少的影響。

擺脫氣候帶來的情緒變換,應該調整好自身的精神狀態,振作精神,調整狀態,時刻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

4、靜情緒

秋天自然界的蕭瑟,使人容易觸景生情,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說,更易在他們心中引起蕭條、淒涼、垂暮之感,勾起憂鬱的心緒。此時情緒調養應保持安寧平靜,以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對人心理上的影響。

精神調節順應秋氣的特性,保持寧而不躁,斂而不洩,清而不濁,神氣內斂,做到清靜養神,排除雜念,達到心境寧靜之狀態。秋分過後適逢重陽時節,此時秋高氣爽,不宜閉戶家中,建議外出遊玩,登高遠眺,飽覽風景,可使人心曠神怡,愁悶全消。

5、早起早睡

秋天容易感到困乏,每到週末的時候,不少人可能會選擇睡懶覺,但專家認為,秋天更應該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中醫認為,天人相應也是養生的一種方法。所謂天人相應也就是人與天地相順應,最有效的順應自然的養生方法就是隨四季的變化而調整作息規律了。

6、適度飲水

秋季應多喝開水、淡茶等,以養陰潤燥,彌補身體損失的津液,尤其應定時、主動多喝白開水,即使不渴也要喝。喝水時,要少量頻飲,而不要一口氣喝得太多。研究發現,此法既可使人體津液得以補償,對內臟也沒有損害。而一次大量飲水,反而會損傷腸胃功能,導致消化吸收紊亂。

7、吃蜜少姜

白天喝點淡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蜂蜜具有強健體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紅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在秋天經常服用蜂蜜,不僅有利於這些疾病的康復,而且還可以防止「秋燥」對於人體的傷害,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

8、調節飲食

民以食為天,飲食調理對身體的保健功效同樣不可忽視。遵循季節變換的規律,科學進食,由內而外地調養,這就是食療功效。皮膚與口角乾燥、口舌生瘡、咳嗽、毛髮脫落等現象,這些現象常被稱為「秋燥」現象。當出現此種狀況時,可適當選服些滋陰潤肺的補品或藥粥。如沙參、百合、銀耳、芝麻加粳米、冰糖適量煮粥,早晚服食,潤肺生津,養陰清燥。時刻多補充水分及水溶性維生素B和C多吃水果與綠葉蔬菜;不要過量吃瓜果,因為容易壞肚又損傷脾胃;少用蔥、姜、蒜、韭菜、辣椒等的溫燥熱食物,以防溫病熱症。

9、加強運動

秋天人們可以參加一些輕鬆平緩、活動量小的運動。這樣既不會因出汗多損耗元氣,又可以舒展筋骨,提高身體素質。鍛煉還能增強體質,增進機體的耐寒抗病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統的功能,增加大腦皮層的靈活性,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旺盛的精力。鍛煉後胃液分泌加多,腸胃蠕動增快,可以提高消化和吸收功能。像慢跑、做操、打太極拳、散步、登山、打乒乓球、羽毛球等都是適合秋季的運動,您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

10、多曬太陽

人體在補充充足的陽光之後是可以抑制褪黑色素的分泌的,然而,當秋季來臨的時候,陽光的照射便不再想夏天那樣的強烈,雨天也會漸漸的增多,這個時候人體的褪黑色素就會增多,從而就會一直甲狀腺素與腎上腺素的分泌,會讓人感覺到心情低落。

所以,適當的多曬太陽可以讓人心情變得開闊,顯得更精神。如果是在陰雨天,可以將屋內的照明設施打開,同樣可以提高人的興奮度。

秋分飲食養生原則

1、平衡營養

營養學家指出,只有食物的多樣化才能提供給人體全面的營養。如穀類,主要供給熱能和維生素B1;豆及豆製品,主要供給植物蛋白質;蔬菜水果,主要供給維生素C,無機鹽和食物纖維等。秋季更應注意飲食中食物的多樣性,營養的平衡,才能補充夏季因氣候炎熱、食慾下降而導致的營養不足,特別應多吃耐嚼、富於纖維的食物。 秋季的飲食養生原則應在平衡飲食五味的基礎上,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適當增加甘、淡、酸、滋潤的食物的進食,但不可太過。進食時,應細嚼慢咽,既利於食物的充分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完全吸收,又能通過纖維食物保持腸道的水分的作用和咀嚼,以生津潤燥,達到防治秋季咽喉乾燥、腸燥便秘等不良反應的目的。

2、陰陽平衡

秋分時節晝夜均等,所以我們養生也要遵循陰陽平衡的原則,使陰氣平和,陽氣固密。「陰陽平衡」是中醫的說法,其實這與現代醫學中的「營養均衡」,有異曲同工之妙。想要均衡營養,首先要做到不挑食,保證食物的多樣化和「七天營養素」的平衡攝入。所謂「七大營養素」,是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以及水這七種營養素。夏季天氣炎熱,人們食慾大多有所下降,很容易缺乏營養,因此到了秋天,要保證營養的充足和平衡。另外,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也很要,要遵循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的原則,適當調配。吃東西時,切忌狼吞虎嚥,一定要細嚼慢咽,這樣才能使腸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營養,而且還有利於保持腸道內的水分,起到生津潤燥的作用。

3、少辛增酸

所謂少辛,是指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這是因為肺屬金,通氣於秋,肺氣盛於秋。少吃辛味,是要防肺氣太盛。中醫認為,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禦過剩肺氣之侵入。根據中醫營養學這一原則,在秋季這6節氣期間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蔥、姜、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此外還要謹記「秋瓜壞肚」。在夏季,西瓜是消暑佳品,但是立秋之後,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中醫養生學家還提倡在秋季6節氣期間每天早晨吃粥,如明代李挺認為「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