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秋分怎麼區分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秋分節氣

白露秋分怎麼區分

白露秋分怎麼區分

白露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每年八月中(西曆9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

白露時間:9月7日 18:38:34,農曆七月(大)十八

秋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

秋分時間:9月23日 04:01:44,農曆八月(小)初四。

有句話是: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意思很明顯,二則日期相近,沒有明顯區分。都表示秋天來了,一天比一天冷。

秋分簡介

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為「半」之意。「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日夜時間均等,並由日長夜短逐步日短夜長。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區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在北極點與南極點附近,這一天可以觀測到「太陽整日在地平線上轉圈」的特殊現象。二是,氣候由熱轉涼。

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秋分在每年公歷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秋分的含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春分」。「分」示晝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樣,此日陽光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相等。此後,陽光直射位置開始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氣溫降低,在全國具有普遍意義。秋分,「分」即為「半」。

秋分時,地球絕大部分地區這一天晝夜均分,各12小時,在北極點(北緯90°)與南極點(南緯90°)附近,這一天可以觀測到「太陽整日在地平線上轉圈」的特殊現象。秋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秋分的特點秋分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比較特殊的。

白露簡介

白露是九月的頭一個節氣。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

白露是表徵天氣已經轉涼。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因為白天的溫度雖然仍達三十幾度,可是夜晚之後,就下降到二十幾度,兩者之間的溫度差達十多度。陽氣是在夏至達到頂點,物極必反,陰氣也在此時興起。到了白露,陰氣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日益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稱之為白露。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還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說,白露前後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每年9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交「白露」節氣。「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露是「白露」節氣後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此時的天氣,正如《禮記》中所云的:「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詮釋——「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古人在《孝緯經》中也云:「處暑後十五日為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進入白露節氣後,夏季風逐步被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轉守為攻,暖空氣逐漸退避三舍。冷空氣分批南下,往往帶來一定範圍的降溫幅度。人們愛用「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的諺語來形容氣溫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此時,我國北方地區降水明顯減少,秋高氣爽,比較乾燥。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此時期,第一場秋雨往往可以緩解前期的缺水情況,但是如果冷空氣與颱風相會,或冷暖空氣勢均力敵,雙方較量進退維艱時,形成的暴雨或低溫連陰雨對秋季作物生長不利。西南地區東部、華南和華西地區也往往出現連陰雨天氣。東南沿海,特別是華南沿海還可能會有熱帶天氣系統(颱風)造成的大暴雨。

白露天氣變化

另外,此時部分地區還有可能出現秋旱、森林火險、初霜等天氣。

如果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華西地區、華南地區的夏旱,得不到秋雨的滋潤,都可能形成夏秋連旱。有諺語形容:「春旱不算旱,秋旱減一半。春旱蓋倉房,秋旱斷種糧。」

北方部分地區,如西北的陝西、山西、甘肅、華北等地,秋季降水本來偏少,如果出現嚴重秋旱不僅影響秋季作物收成,還延誤秋播作物的播種和出苗生長,影響來年收成。

另外,伴隨秋旱,特別是山地林區,空氣乾燥、風力加大,森林火險開始進入秋季高發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