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的解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重陽節

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的解釋

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的解釋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白居易這首《重陽席上賦白菊》詩寫得新穎而別緻,詞約而意豐。全詩表達了詩人雖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饒有情趣。

題為「賦白菊」,詩開頭卻先道滿園的菊花都是金黃色。「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這是用陪襯的手法,使下句中那白色的「孤叢」更為突出,猶如「萬綠叢中一點紅」,那一點紅色也就更加顯目了。「滿」「郁」與「孤」兩相對照,白菊更為引入注目。「色似霜」生動的比喻,描繪了白菊皎潔的色彩。更妙的是後兩句:「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人少年場。」詩人由花聯想到人,聯想到歌酒席上的情景,比喻自然貼切,看似信手拈來,其實是由於詩人隨時留心觀察生活,故能迅速從現實生活中來選取材料,作出具體而生動的比喻。這一比喻緊扣題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結句「白頭翁人少年場」,頗有情趣。白菊雖是「孤叢」,好似「白頭翁」,但是卻與眾「少年」在一起,並不覺孤寂、蒼老,仍然充滿青春活力。

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閒適詩在後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閒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閒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傚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後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如白居易有「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對酒五首》其二)的詩句,而「後之使蝸角事悉稽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號論,「醉翁、迂叟、東坡之名,皆出於白樂天詩雲」(龔頤正《芥隱筆記》)。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於物無著,大略相似。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於樂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詩話》)凡此種種,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詩的影響軌跡。

白居易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繫於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歷(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