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吃餃子來歷和寓意是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除夕

除夕吃餃子來歷和寓意是什麼

來歷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佳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寓意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注意事項

不要追求薄皮大餡。

對於包子、餃子等帶餡食品來說,如果一味追求「皮薄餡多」,它們就失去了主食應有的位置,這樣容易造成人體攝入碳水化合物的量不夠,同時又攝入過多的肉,並不利於營養均衡。此外,大家可以在餡皮中加入各種粗糧粉和豆粉,這樣不僅能增加礦物質、B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還能讓口感和口味更豐富,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們的比例需要控制在20%以下。

即便是沒有注水的肉,絞好的肉餡吸水性也不好,這是因為肉是由肌肉纖維組成的,其中真正能起到吸水、成團作用的關鍵成分是其中的肌球蛋白。然而,絞好的肉餡往往沒有被剁細,肌球蛋白出不來,就沒法起到吸水作用,不能使肉餡充分變黏。因此,已經絞好的肉餡也要再剁一剁,這樣的肉餡不僅吸水性更好,鮮味也會更濃。

很多人習慣包餃子時多放肥肉,認為吃著香,但肥肉中的飽和脂肪含量往往較高,對健康不利。並且按照膳食酸鹼平衡的原則,「酸性」的肉類,應當與「鹼性」的蔬菜原料相平衡,所以最好一份肉類搭配兩份蔬菜。提高蔬菜用量,才能降低飽和脂肪和熱量的攝入,達到真正的營養平衡。因此,建議大家在餡料中少用肥肉,以瘦肉為主,最好不要再添加動物油和植物油。

加點乾菜留住蔬菜汁。

在把大白菜、韭菜等蔬菜切成碎末時,大量菜汁也溢了出來。一般傳統的習慣是將菜汁擠掉,以免包不成形。但這種做法會讓蔬菜中維生素流失,從而錯失最寶貴的營養精華。為了保留住蔬菜汁,可以把蔬菜與一些吸水的食材一起剁切,如干紫菜、干裙帶菜、干香菇等,這類食材往往也屬於高纖維的配料,能幫助減少膽固醇的吸收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