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各地的習俗_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元宵節

元宵節各地的習俗_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元宵節各地的習俗

北京

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一年一度的上元燈會、舞龍舞獅、老北京叫賣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節傳統節目,是老北京市民期待這個節日的一大原因。傳統的老北京元宵節活動主要由花會、燈會、吃元宵3個部分組成。

河北

河北較為獨特的元宵節習俗有井陘的拉花,井陘拉花是一株古老藝術奇葩。贊皇縣元宵節習俗——「拉碌碡」,拉祿碡是一種表現勞動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動在元宵節,它以打擊樂伴奏。有大鼓、大鑼、鐃、水察等。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

安徽

古城鳳陽縣,蕩鞦韆、挑燈籠、撂火把等民間習俗,成了元宵佳節的三大習俗。鳳陽民間有「元宵節蕩鞦韆,一年腰不疼」的說法。每逢元宵佳節,最讓孩子們動心的還是「挑燈籠」。各種花燈早在幾天前就紛紛「搶早」上市,造型各異的花燈將府城鎮夜晚裝點一新。撂火把是一種青少年集體活動。在鳳陽農村,留心的孩子都會早早有意識地收集、準備著一些廢舊掃帚、刷把,以備元宵節撂火把。

山西

掛花燈,是山西人民歡慶元宵節必備的一種形式。每逢元宵節來臨之時,家家戶戶都掛起各式各樣的燈,從十四至十六,每晚都開。放焰火,為山西人民元宵節最為喜人的活動,元宵節夜在廣場都要進行放煙火活動,到時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麗的煙火。文藝踩街,堪稱民間文化化妝大遊行。從十四到十六,連續三天各縣區的都組織大大小小的各種文藝匯演到市裡來。

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的習俗:觀花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元宵節的習俗: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節的習俗: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元宵節食俗

第一、湯圓

元宵節吃湯圓是南方人才有的,吃湯圓的寓意就是能夠全家人一起團團圓圓的,以前都是一家人一起做。現在已經沒有這種溫馨的場合了,很多人都是在元宵節都是直接去超市買一包湯圓回家煮。

第二、吃餃子

在元宵,南方人喜吃餃子,而北方人有吃餃子的習慣,如河南。所以,餃子也是元宵經常吃的一種食物。餃子,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食物,深受老百姓的喜愛。當然,餃子不是元宵節獨有的食物了。

第三、豆麵團

除了湯圓、餃子,還有豆麵團這種食物,也是元宵節受歡迎的一種食物。尤其是昆明人特愛吃。其做法就是將豆炒熟後磨面,團成丸子後用水煮熟就可以了,而且吃起來口感不錯。

第四、吃生菜

生菜,也許很多人都說,平時也經常吃,這個元宵節有什麼關係。其實,元宵吃生菜是廣東人喜歡的,生菜拌以糕餅煮是一種不錯的食物,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節慶也圖一個好兆頭。從生菜的名字來說,可以諧音為生財,因此生菜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吉祥之物。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