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的起源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元宵節

元宵的起源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

元宵的起源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

吃元宵的食俗根據記載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元宵的製作也不斷變化。作為一種特定的節令食品,元宵始於晉而盛於唐。《荊楚歲時記》已有「正月十五作豆糜油糕」記載。這種豆糜油糕便是元宵的前身。後來逐漸發展成圃狀,但沒有餡。

唐代的「元宵」稱為「湯圓中牢子」或「粉果」,形狀與現時差不多。明清時期的元宵品種已更多了。《清稗類鈔》載:「一歲貨聲,桂花山碴元宵」。注譯日:「挑擔,前設鍋爐,山植白糖奶油,加果加餡。」這段記載不僅使我們知道了當時的元霄已與今天的基本相同,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天氣萬年曆頻道並且還使我們窺見到當時的經營方式—肩挑的小湯圓擔,沿街叫賣,聲聲不絕。現時的「元宵」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沒有餡的小圓子、或稱湯圓,另一類是有陷的稱湯團、都為米粉製品,花色繁多,卻風味各異。

  元宵和湯圓的區別

北方「滾」元宵

元宵在製作上要比湯圓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和好、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然後再過水,繼續放回笸籮內滾,反覆幾次,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由於製作工藝不同,元宵比湯圓的口感要粗一些。元宵煮後,湯會比較濃,跟糯米面粥似的,表皮鬆軟,餡料硬實有「咬勁」,果香和米香濃郁。

南方「包」湯圓

湯圓的做法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面一樣),用手揪一小團濕面,擠壓成圓片形狀。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圓。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