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掛幾根 寓意是什麼
掛幾根艾草:
過端午,一般會將艾草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或是在門楣兩端分別插上一根艾草。
掛艾草、蒲草的科學道理
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把插艾草和蒲草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蒲草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蒲草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偉大智慧。
掛艾草、蒲草的文化意義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蒲草,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掛蒲草的寓意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蒲草(蒲劍)等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蒲草(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