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5個傳說_端午節的故事
端午節的5個傳說
端午節的傳說一:毒月惡日驅避說
在先秦時代,人們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的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就是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親要妻子不要生下他,認為這個孩子會危害父母。縱觀歷史,此類事件記載很多。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他的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便被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
從先秦以後,這個日子都被認為是不吉之日,為了趨吉避凶,人們往往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
端午節的傳說二:紀念東漢孝女曹娥
在浙江紹興,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傳說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14歲,晝夜沿江號哭尋找父親。過了17天,在五月五日這一天她也投江而亡,五日後從江中抱出父親的屍體,就此傳為神話。據史料記載,自宋代以來,歷代帝王都曾對曹娥大事褒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的傳說三:紀念女詩人秋瑾
女詩人秋瑾是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第一批為推翻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革命先驅。她是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預謀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於是與詩人節合併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說四:夏至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級研究員劉德謙認為,端午節的最早起源來自夏至說。他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表示,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沒有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了夏至節中。而端午節風俗中的「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活動,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此外,《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是夏至。
端午節的傳說五:吳越民族圖騰祭之說
這種說法來自詩人、學者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聞一多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因為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而且古代吳越百姓還有斷髮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此外,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聞一多認為這應當是「像龍子」的文身習俗的遺跡。
聞一多對於古代神話和傳說深有研究。在他的《端午的歷史教育》和《端午考》著述中,考證了端午節的起源。他指出端午節本是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吳越民族的一個龍圖騰團族舉行圖族祭的節日,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歷史。那時居住在江南地域的吳越族由於不斷遭受水旱災害和瘟疫蟲害的威脅,便以「龍」作為自己民族的圖騰,希望「龍能保護自己」,並「斷髮文身」,將自己裝飾成龍子的模樣。
每逢夏熟季節五月五日這一天,他們都要舉行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置於竹筒裡,或裹以樹葉,放於水中,獻給圖騰神,同時也自己食用。為了取悅圖騰神,還製作了龍形木舟,在水上爭相競渡,擊鼓遊戲,以此來敬神娛神。
端午節的習俗
1.端午節吃粽子
粽子也是藥膳的一種。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和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總的說來,粽子具有清熱解暑、益氣生津、養血安神的功效。
同時也要強調一下,粽子清香糯滑,黏度高、不易消化,吃多了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脾胃不好的人尤其注意控制食量。
2.端午節掛艾葉菖蒲
端午過後,邪氣主要是濕熱、穢濁,所以要芳香化濕,芳香化濁,端午節的習俗中總離不開芳香。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3.端午節佩戴香包
端午節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佩香囊,聚香凝神、避邪驅瘟、襟頭點綴。
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藥物,能散發出天然的香氣,這種香氣屬中藥學理論中的五臭範疇,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醒脾、辟穢悅神等功效。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這些藥物之所以有芳香氣味,是由於其含有大量揮發物質,這些揮發物質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端午節傳統香囊中的中草藥還可以預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對防蚊驅蟲有很好的作用。
端午的禁忌
(一)、陽刃之日,毒氣攻身。
此日為五月初五,從農曆氣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故也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日子;也是實際上的羊刃日,這個農曆的五月,陽刃為凶,本來就是所謂的「毒月」,共有「九毒日」,而端午又是「九毒」之首,故稱為「毒日」。而從五行上看,任何一種五行過旺或過衰,都會形成邪氣,都會對自然氣候或人身健康,構成威脅與傷害;何況這個時節,也是毒蟲壞蟲肆虐猖獗的時候;故這一天需要在房門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或在兒童身上灑雄黃酒,以驅蟲避邪,保障健康。
(二)、祭祀之日,陰氣傷身。
端午節的一個最重要最普遍的內容,就是祭祀先人。不但祭祀投江自盡的詩人屈原,有的地方還祭祀忠臣伍子婿,祭祀孝女曹娥等,這天要包很多粽子,然後把粽子投入江中,就像給死人上墳一樣,而剩下的則自己享用,所以粽子實際上也是一種祭祀供品。而祭祀時難免產生悲傷,故此日也像清明節一樣,人為製造出很強的陰氣,而這些陰氣,與陽氣一樣,也會傷害心理與身體比較弱質的人;如抑鬱寡歡,心情不好,身體痛苦等等。故端午節這天,是諸事不宜的,更不適合上任、搬家、動工、開業、結婚、慶典等喜慶活動;也不適合參加娛樂活動等,而歸寧父母,與家人團聚才是正確的選擇。
(三)九毒之日,嚴禁房事。
農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為 「天地交泰九毒日」及十四為天地交泰日。以上一共十天,而端午為九毒首日,毒氣攻身,邪氣旺盛,又傳說為天地交泰之日,非常不適合男女交歡,故古訓嚴禁房事,這個並不是迷信,而是非常自然的科學道理。因為天地氣場不正的時候,必然會影響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歡房事,必須會中邪毒傷身體。而古人是非常聰明的,為了防止有些人貪戀性慾,不能自持,而犯了禁忌,故把這天,定為「歸寧日」。什麼是「歸寧」?歸寧就是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親。夫妻分開,這樣就從客觀上,消除了不慎房事的條件,也保障了當事人的身體健康。接下來還有九個毒日,基本涵蓋了整個農曆的五月,故有些地方,便講究在整個五月禁止房事,以避邪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