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端午節的習俗
洗龍水、划龍舟、掛艾草——
海南端午節的那些風俗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在海南,除了包粽子、吃粽子外,還有著洗龍水、賽龍舟、祛五毒祭祀祖先等傳統習俗。《崖州志》中就記載到,「五月端午,保平裡有賽龍船之舉。為角粽,祀祖先,以相饋遺。又采蘆花、香草、菖艾,浸水供神,浴體。或折艾懸門,以辟疫。是日,士女皆出港門觀競渡。兒童放各種紙鳶,角高下。樂羅沖育黎伏三里聚眾千百,互相鬥毆,謂之打風箏架。雖官府不能禁。」可見,在歷史上古崖州一帶的人們在端午節前後有著極為豐富的慶祝活動。
「龍水」故事傳說多
儀式說法各不同
在海南人的觀念裡,經過「龍水」洗浴的孩子會得到龍神的保護,身體健康不長熱瘡熱痱,也能保護一年的健康、平安,端午節「洗龍水」成為每個家庭的必修課程之一。在海南各地,靠近海邊的地方就是以海水為「龍水」,靠近河流的則是以河流之水為「龍水」,而都不滿足條件的則是以洗井水為「洗龍水」,因地制宜各有不同。但正因如此,在端午節的這天,三亞等地的海邊都滿滿噹噹的是「洗龍水」的人們。
說起洗龍水的習俗,與之有關的傳說也是各有不同。一說是認為屈原先生是當龍神去了,還有一說是有一天村子裡一個女孩正在掃地被突然來的龍捲風給捲走了,過了幾天她又回來了。人們問她,她說是被捲到天上去,人家讓她搗藥,一直搗滿三大缸才放她回家了。人們說端午節天剛亮時,在大人們挑水之前去村裡的那口老水井看就會看到有龍在裡面翻騰。因此,老人們普遍認為端午節那天的水是「好水」,這天女孩子們都會用井水洗頭,而且是將井水抽出來後在太陽曬成溫水來洗漱。
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則是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海面上來了一群海妖,占島而居。海妖施發妖術,讓老百姓染上各種瘟疫,老百姓淒慘的哭泣聲把東海龍王三公主驚動了。三公主是個慈悲的龍女,她與海妖進行了三天三夜的殊死搏鬥,終於將海妖擊敗。惡戰中,三公主受了重傷,她掙扎著騰空而起,在島上空降一場甘露,解除了島上老百姓的瘟疫。為防止海妖捲土重來,三公主潛入海底將自己化做保護堤,從四周將海南島環抱住,龍嘴裡不斷地往外吐龍涎,把海南島四周的海水都包圍著,以防海妖再犯。
老百姓得知三公主為了他們化為保護堤後,便在每年端午節這一天,跳入海中沐浴三公主的龍涎水,以祈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久而久之,洗龍水習俗代代相傳,至今愈盛。
而在「洗龍水」的細節上還有著不少的講究。例如,「洗龍水」的最佳時間就是中午12點鐘,因為洗龍水的涵義是與龍神同浴,海南人的說法是:「洗早了,龍神還沒為下水,是對龍神的不敬。洗晚了,洗的就不是龍水了,而是龍的糞水。」傳統認為正午十二點是龍神入水開始洗浴的時刻,這時下水正好與龍同浴,才是真正的龍水,才能在沐浴中沾得龍神恩澤,在接下來的一年之中無病無災、一帆風順。
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端午節的中午12點鐘,靠近海邊或是河邊的大人們便帶著孩子到水邊洗澡,在未通自來水的鄉村,男人們往往會帶上自家的孩子,到村裡的水井邊,將水打上來後,就地淋浴。
一些不方便到海邊或是河邊洗澡的人,則是選擇由雞屎籐、百日紅、艾草、菖蒲、燈籠草,或檳榔花、海棠花、野菠蘿花、艾草、一種蘆葦的芯,五種清熱、消炎的草藥一起煮了草藥水,讓家中的人都一一去洗澡、沐浴。據說洗草藥澡可以健身強身。海南一些客家人稱端午節這一天的洗浴為「洗勒草」,實際上就是將一些具有清熱、消炎、解毒、祛風作用的草藥放入水中,人在洗浴過程中可以得到一定的藥療。
在社區論壇上,也有網友回憶起了自己端午「洗龍水」的細節準備。首先,在端午節前一天的晚上,人們要準備好五件花草,以暗合5月5日的數字寓意;其次,以上五樣東西備齊後,在端午節這一天到水井(一般是大清早),先將五樣東西用龍水洗淨,然後放在水桶或水盆裡用龍水泡著端回家放在祖屋門口;再次,中午的時候祭祖,放在門口泡著五件花草的龍水讓祖先們先行享用洗漱。最後,傍晚時分,人們再用泡了一天花草的芳香撲鼻的龍水來沐浴。
如果家裡有人計劃生孩子,早晨到水井邊取龍水的時候要盡量的早,最好是凌晨雞叫時分,這樣,可以率先挑到又聰明又好看的小孩(很可能是男孩)生出來。
關於端午節還有人說,在端午節這一天所有水井的水,不管昨天是清澈見底還是混濁不清,都會變成淡乳白色,並呈微混狀態,等過幾天後才恢復原貌,一些老人們說井水變成這樣就是因為龍進來攪過了。不過,更多人覺得在那麼熱的天氣裡,「洗龍水」其實只是消暑。在儋州一帶還有著海浴的說法,傳說用端午節的海水擦眼,可以明目、去眼疾,一年裡眼睛不生病。傳說這種海浴活動必須在早晨太陽出山之前結束,太陽一照射,海水就會失去效力。
河流、大海都是賽龍舟的好場地
除了吃粽子、洗龍水,賽龍舟也是端午節海南人的標配。賽龍舟的來歷一說是端午時節紀念投江自盡的屈原,一說楚人在屈原投江當日競相划船去相救,另一說則是人們競渡龍舟來驅趕魚群,以防它們食屈原之體,而在海南當地還有著海龍王信爺及祭海神之說。尤其與大陸城市不同,海南沿海地區的賽龍舟可是在大海裡進行得十分有趣,如果內地的遊客前來遊玩還可以盡情體驗一番其不同之處。
在萬寧一帶就有著關於海神的種種傳說,而在每一年的端午節,長輩會在觀看賽龍舟的同時向孩子講述這個故事,讓節日的文化傳統一代代的傳承下去。傳聞很久以前,有一巨鰲馱著三座仙山蓬萊、瀛洲、方丈時常出現在虛無縹緲的海上,三仙山上生長著長生不老的芝草,有仙人日夜煉不死丹藥。巨鰲行至南海時,突遇風起雲湧,惡浪滔天,後打聽才知南海龍王因母親病危而情緒失控,龍顏大怒。後聽聞仙山至此,特登門道歉,並求仙藥醫治母親。仙人有感於其孝道,故賞仙丹一粒救其母;而此日又恰逢觀音出巡,路遇此事便問土地爺問這為何方勝地,土地爺答曰:此地乃是萬州府之東山再起之地也。
觀音菩薩聽了點點頭,遂讓巨鰲把三仙山放下,順手點化了巨鰲和龍舟,巨鰲和龍舟就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鰲駕石」和「仙舟」,三仙山也就變成了三峰聳立的東山嶺。南海龍王為感恩,便派大臣護送一龍泉繞嶺縈迴,所經之處龍脈如環,仙河似帶,護泉大臣完成使命後,化成10米高削立如壁遙叩菩薩的正笏凌霄,守在東山嶺通天門西邊保護著龍泉。而仙舟、三十六洞、瑤台、泉眼等天然奇景也保留至今。
而關於賽龍舟的歷史記載,不僅在《崖州志》內記載明確,在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歷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兩個石階疊架著兩條鮮艷、修長、昂揚的龍舟更是見證了這個節日風俗。
此外,海南能賽龍舟之處,必定水系發達,有舟楫通行。「椰鄉」文昌臨海傍河,自古當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龍舟;澄邁縣金江鎮南渡江承辦中國龍舟公開賽(澄邁站),更成為獨特的民俗文化品牌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省區隊伍都會聚集在此處參賽;僑鄉萬寧「龍舟小鎮」和樂鎮,小海周邊村民自發舉辦龍舟比賽等;崖州區境內的寧願河,自古就是人們競舟的好去處。
「點紅泥」、草藥浴 多種方法祛「五毒」
有句俗語——「正月善、五月毒」,意思是此時正值盛夏,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身體需要祛毒。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節,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
一般來說,端午時節人們都喜歡以桃印為門飾來驅邪。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於神荼、鬱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中曾記載:「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後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於此。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於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洩盡之意。
而在海南,每到端午節中午12時前,家家戶戶都會用艾葉、菖蒲等煮上一鍋水給小孩淋浴,保佑身體健康。還有些地方則有端午「點紅泥」的習俗,洗完龍水後,老人們掏出一包紅黃(也就是雄黃)的粉末或是雄黃酒,用手指挑上一些,或者和了水,抹在孩子們的眉心、肚臍、手掌和腳掌上,剩下的撒在各個牆角,以驅走毒蟲。而在端午節前夕,每家每戶都會買好艾草、百日紅、燈籠草、牙菜、雞屎籐等,兩三枝為一小束搒起來掛在門兩邊,或幾支艾草插在門口,以保佑家人平平安安。
此外,至今海南民間仍有懸鏡於門以避邪之俗。在唐代,專於五月五日午時於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因此在很多海南人家的門口,常常會看到有面鏡子懸掛於前,達到以鏡驅邪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