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要吃雞蛋 端午節吃雞蛋是哪裡的習俗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雞蛋 端午節吃雞蛋是哪裡的習俗
民間相傳吃蛋生心。因為蛋形如心,民間普遍認為吃了雞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端午節吃蛋一方面是為了圖吉利,祈禱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則是改善生活。
端午節吃雞蛋的習俗,民間有很多說法。端午節吃雞蛋的習俗同吃粽子一樣,雞蛋也是端午節的重要食品,早晨孩子還沒出被窩時,大人就把雞蛋送到孩子嘴邊。相傳吃蛋能生心。因為雞蛋形狀如心形,民間普遍認為吃了雞蛋就能使心氣好更精神。
端午節吃雞蛋大家都是為了圖個吉利,期望一年不生病不長災,另一方面也是改善改善生活。用艾葉煮雞蛋,不僅會有艾葉的特殊香味,據說還能祛除晦氣和疾病。
端午節吃雞蛋是哪裡的習俗
在我國北方,五月節煮粽子的鍋裡必須要煮雞蛋,有條件還要煮鵝蛋和煮鴨蛋。雞蛋在粽子鍋裡煮一夜,起床後洗漱完要吃雞蛋,要吃蘸鹽的雞蛋「壓頂」。傳說吃粽子鍋裡煮的雞蛋,夏天不會生瘡;而把粽子鍋裡煮的鵝蛋、鴨蛋放在陽光下曬一會再吃,夏天不頭痛。還有在端午節立雞蛋的習俗認為在端午節雞蛋才能大頭朝下立在桌面上,以求得一年的好運。
端午節吃雞蛋的傳說
關於端午吃蛋的民俗,民間流傳著一段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個瘟神,每年端午總要溜到民間播疫害人,受害者多為孩子,輕則發燒厭食,重則臥床不起。做母親的對此十分心疼,紛紛到女媧娘娘廟燒香磕頭,求她消災降福,保佑後代。女媧得知此事後,便去找瘟神說:「今後凡是我的嫡親孩兒,決不准許你傷害。」瘟神知道女媧法力無邊,不敢和她作對,就問:「不知娘娘下界有幾個嫡親孩兒?」女媧一笑說:「我的孩兒很多,這樣吧,我在每年端午這天,命我的嫡親孩兒在衣襟前掛上一隻蛋袋,凡是掛有蛋袋的孩兒,都不准許你胡來。」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見孩子們胸前都掛著一個小網袋,裡面裝有煮熟的鹹蛋。瘟神以為都是女媧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動手害人了。這樣,端午吃蛋的習俗逐漸流傳開來。
端午節的起源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先秦時「午」與「五」相同。故「端午」也稱「端五」。後來由於唐玄宗的生辰為農曆八月初五,為避唐玄宗的諱將「端五」一律改稱「端午」。此外它還有許多別稱,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基本相同的。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可謂眾說紛紜;一說是源於吳越民族圖騰祭;一說是紀念屈原;山西一帶流行紀念介子推說;吳楚兩地流行紀念伍子胥說;浙江會稽流行紀念孝女曹娥說等等。對於第一種說法,聞一多先生做過大量考證,他在《端午節的歷史教育》一文中有此論述。
這種說法頗為學術界認可,而第二種說法則屬於民間遺留下來的傳說並無考古證據支持。不過由於屈原的愛國精神和高尚情操深受大眾景仰,因而紀念屈原成為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雖然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大都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推崇的愛國、忠孝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