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來源及習俗_中秋節的文化習俗有哪些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中秋節

中秋節的來源及習俗_中秋節的文化習俗有哪些

中秋節的來源

「中秋」一詞始見於《周禮》,周時已有秋分祀月之說,秦漢前後有中秋敬老的活動,還賜以糍粑餅。賞月、祭月、敬老習俗匯合起來,經過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增益,就成了後世的中秋習俗。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由來想必大家也有聽說過,最熟悉的大概就是嫦娥奔月了。嫦娥吃了不死藥飛上了月亮,她的丈夫後裔為了思念妻子,就在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祈求吉祥平安。由此,中秋節的習俗就延續下來啦!

中秋習俗

一、關於中秋節風俗: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大賦中就有了相當說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條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的時候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峰。

二、關於中秋節風俗:吃月餅

閒秦再思《洛中記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日吃月餅,味道極美,他聽到新科進士的曲江設開喜宴,便命御廚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更加清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讚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餅面上,後業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這無疑是漢民族的一種民族心理的反映。傳說,元朝初年,元蒙統治者懼怕民眾起來反抗,採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監視,十家只許用一把菜刀的高壓政策,人民忍無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節互贈月餅之機,在月餅裡放一個蠟丸,蠟丸中裹著紙,紙上寫著誓言,餅底還貼一張紙做暗示,以此互相號召反蒙復國。浙江溫州一帶稱這種月餅為「三錦」,按當地方言的諧音就是「殺緊」。這大概就是今天月餅外常貼上一張紙的由來。

三、中秋節風俗:玩月

中秋玩月,今人稱之為賞月,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綵樓,貪者多寄圩酒樓,好游者則或登於山、或泛於水,而又必備核餚酒漿,文人賦詩,俗士講古,往往通宵達旦。除了貴族和民間玩月的情況,此外還有賞游型的玩月。唐李涉《中秋夜君山台望月》詩:「大堤花裡錦江前,詩酒同游四十年。不米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月當天。」這是登山玩月的佐證。明《江南志書》記載:常熟縣八月望日「遊人操舟集湖橋望月。」這是泛舟玩月的佐證。當然,古人玩月,並不僅僅是只玩賞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連帶在一起觀賞,比如著名的景觀--盧溝曉月、三潭印月等,無疑都是人們中秋玩月的絕好所在。

中秋各地習俗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裡、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髮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遊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