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陽節的風俗習慣 古人如何過重陽
古人如何過重陽?
祭祀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袛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農曆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誌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星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儀式。
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習俗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節祭灶的習俗,由此可見古代農曆九月祭祀大火星的蛛絲馬跡。
佩茱萸
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古人認為把茱萸插在頭上可以防止惡濁邪氣的侵襲。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不老,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
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經非常普遍。在重陽節這一天或插茱萸於頭,或佩帶茱萸於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被認為可以辟邪。
射箭
古代時,人們喜歡在重陽節時開展騎射遊樂。南北朝時期,皇廷曾規定每年的重陽時,武官們必須練習騎馬射箭;唐代,朝廷允許五品以上的官員,齊集於玄武門練習騎射;清代,射獵、射箭、騎射、賽馬曾成為北京城重陽等民俗節日裡必有的比武遊樂項目。
吃重陽糕
「糕在漢語中諧音『高』,是生長、向上、進步、高昇的象徵。」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在上面鋪乾果、棗、果脯的,也有在上面放肉絲的;而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上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賞菊飲酒
重陽節與菊花的聯繫較為密切。重陽節首先是一個關於菊花的節日,過去又叫「菊花節」。據傳,賞菊和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後人效仿之,遂有重陽賞菊宴飲之俗。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
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盛開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在古代,菊花被認為是君子的象徵,古人對其評價極高。在街道兩側點菊燈、搭菊花山,在燈下賞菊等都是古代流行的重陽習俗。
除了賞菊,古人還會共飲菊花酒。這種酒用菊花雜和黍米釀成,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古代被認為是延年益壽的長命酒。
古代的官府也會與民間同樂。明清時期,每逢重陽節,各地官方會辦一些「菊花展」,讓百姓觀賞。商舖也會買很多菊花,裝飾自己的門戶庭院,整條街都非常漂亮。
歸寧父母
舊時,重陽節也叫「女兒節」,有一風俗就是凡有出嫁女兒者,都備名酒、糕點、水果,在九月初九天明時迎接女兒回娘家,謂之「歸寧父母」。其時食花糕,並取片糕搭在女兒額頭上,一邊搭一邊還祝福女兒:「願兒百事俱高。」這個風俗至今在一些地方仍一直流傳。
登高遠眺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其由來大致有三:一是登高避災的傳說,二是古人的山嶽崇拜,三是在秋日草木開始凋零之際登高「辭青」,與陽春三月的「踏青」相對應。唐代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如杜甫的七律《登高》。登高所到之處,沒有一致的規定,一般登高山、高塔都可。
到了魏晉南北朝,重陽已為民間普遍重視。晉人周處《風土記》中記載:「以重陽相會,登山飲酒,謂登高會,又名茱萸會。」又《齊人月令》中說:「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還。」晉朝詩人謝靈運為了重陽節登高,還製作了一種「謝公履」,前後有活動屐齒,上下山時可分別取去前後齒,使登高更為方便。
另據《晉書》中《孟嘉傳》載,九月重陽這天,晉朝大司馬桓溫及參軍大將孟嘉等人登上龍山(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觀賞山景,連帽被風吹走也不知道。桓溫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辯,一時傳為佳話。這便是東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明清時,北京地區登高頗盛,《燕京歲時記》云:「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淨化域等處,遠則西山八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詢一時之快樂也。」不論文人百姓,都喜歡登高後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並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陽於北海東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並架藍布圍障,防止閒人偷看。在玉淵潭釣魚台等處,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宮御花園裡也有登高之山。
在廣州地區,遊客多於重陽登上白雲山,飲酒賦詩,熱鬧非凡,影響至今。在上海,附近無山丘,便把滬南丹風樓及豫園的大假山作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熱鬧。至民國年間乾脆又登二十四層高的國際飯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東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閣等等,也都是登高勝地。尤其是滕王閣,因了唐代王勃於重陽節時在閣上寫出千古名文《滕王閣序》,更聞名天下。至於湖北江陵龍山上的紀念晉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跡,也吸引著許多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