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除夕貼春聯是為了什麼
貼春聯的原因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開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古籍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裡裡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歷史來源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
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時出現。
使用方法
貼
按照各地習俗的不同,貼春聯的時間也稍有差異。俗話說:「二十八,貼花花」,也有些地方的民謠裡有「二十九,貼倒酉(意即貼春聯)」一說,春聯什麼的都在臘月二十八、二十九貼,但大多數還是照個人的時間安排來選擇貼的時間。「地增鴻連滿門財,天賜吉祥全家福。」根據普通話上下聯均以第二聲陽平收尾,根據平水韻還能區分平仄。在沒有橫批而且上聯氣勢弱於下聯才使用上仄下平。
要看橫批的書寫,如果橫批是從右向左書寫,上聯就應該貼在右邊,反之上聯則貼在左邊。另外,對聯除了對仗等要求外,一般應上仄下平,就是上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落上聲和去聲,下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落在平聲。(陰平、陽平)
摘
與貼春聯有比較集中的時間不同,摘春聯的時間各地差異較大。依照各地民俗的不同,分有整年說、過節說和自然脫落說三種主要類型。
整年說。春聯有喜慶吉祥之意,所以「舊」春聯需等到來年貼春聯的時候才摘除並貼上新的春聯,寓意辭舊迎新,福運一年。在這一整年裡,如果春聯有破損,需及時修補。
過節說。春聯作為驅趕「年獸」的法寶之一,待到「年」過完後,春聯就可以摘了。按各地民俗的不同,有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算作過完年的,也有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算過完年的等等。隨著城市的發展,出於市容市貌、物業管理等方面的考慮,一些地方和單位也有在春節長假期間或是春節長假之後摘除春聯的統一要求。
自然脫落說。所謂自然脫落就是把春聯貼上後就不顧不管,任憑春聯被風吹雨打,自然脫落。亦或看到春聯被風吹雨打後破爛不堪了,就直接摘掉。
燒
對於摘下來的春聯,還有「燒春聯」一說,就是將摘下來的舊春聯燒掉,寓意將所有的晦氣燒掉。
中國民間有一種神話的傳說:春聯即為天上的神仙,當春聯燒掉後,就會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報告民間的情況,希望天神能給民間的家庭帶來好運等等美麗的傳說故事。
由於春聯在民俗裡屬於祥物,所以肆意破壞(焚燒、撕毀、塗畫等)春聯的行為是一種不道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