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吃什麼傳統食物 吃春餅原因
春分吃什麼
1、吃春菜
昔日四邑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慢慢地這也成了一個習俗。一年自春,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2、蘿蔔
揚州人還有春分吃蘿蔔或蘿蔔絲餡的包子、春卷的風俗。這時吃蘿蔔不但能上下通氣,還能起到去疾病、解春困的功效。
春季養生保健的各種蔬菜中,效果最好的當屬蘿蔔。白蘿蔔具有清熱生津、理氣、消食化痰的作用,生吃偏於清熱生津,煮熟偏於行氣消食,春季食用,可用來防治痰多咳嗽、咽痛、傷食腹脹、便秘等病狀。現代醫學認為,蘿蔔有很好的利尿效果,所含的纖維素也可促進排便,利於減肥。如果想利用蘿蔔來排毒,可以選擇生食,打成汁或涼拌、醃漬均可。
民間認為「蘿蔔頭辣、尾燥、腰正好」,專家也提醒,蘿蔔分段吃,營養各不同:蘿蔔的頂部含維生素C最多,宜爆炒和煮湯;中間段含糖量較高,可切絲涼拌;尾部辛辣,含澱粉酶和芥子油,適宜醃拌……平時家裡人少時一根大蘿蔔一次吃不完,可以豎著剖開吃一半,這樣蘿蔔的頭、腰、尾都在菜裡,營養均衡。
春分為何吃春餅
春分這天,民間有吃春餅的習俗。如晉代《關中記》記載:「(唐人)於春分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清人陳維崧在其《陳檢討集》一書中亦說:「春分日啖春餅,謂之『春』。」
舊時,春分日吃春餅這一習俗不僅普遍流行於民間,在皇宮中春餅也經常作為節慶食品頒賜給近臣。如陳元靚《歲時廣記》亦載:「春分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酒以賜近臣。盤中生菜染蘿蔔為之裝飾,置奩中。」
其實春分吃春餅的習俗起源於唐朝,也叫「咬春」。春分時,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各種蔬菜發出嫩芽,人們嘗鮮,古人就用面皮包著時令蔬菜,捲成卷蒸熟或者油炸,取名春餅,寓意著五穀豐登,也是春天的象徵,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春之意。
最初的春餅是用麵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種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清代詩人蔣耀宗和范來宗的《詠春餅》聯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動的描寫:「……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縷,才嚼味融融……」 清代詩人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也有春餅的記述:「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