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分的典籍記載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春分節氣

關於春分的典籍記載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歷大約為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

天文現象

每年公歷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為春分。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幾乎晝夜等長(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與晨昏蒙影)。春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長夜短,即一天中白晝長於黑夜;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即一天中白晝短於黑夜。故春分也稱升分。

而在南北兩極,春分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上。此後,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繼續北移,北極附近開始為期6個月的極晝,範圍逐漸擴大;南極附近開始為期6個月的極夜,範圍逐漸擴大。

值得注意的是:北半球各地從冬至開始白晝越來越長,但是從春分開始白晝才比黑夜長;從夏至那天開始白晝越來越短,但是從秋分開始白晝才比黑夜短。

原因是: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隨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晝越來越長。春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移到北半球,北半球開始白晝長於黑夜。到了夏至日,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各地白晝最長,隨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南移,北半球各地白晝越來越短。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移到南半球,北半球開始白晝短於黑夜。

古籍記載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明史·歷一》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逸周書·周月》:「春三月中氣:驚蟄,春分,清明。」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於仲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宋 蘇軾 《癸丑春分後雪》詩:「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杏不勝威。」

明 王鏊 《震澤長語·象緯》:「二節為一時,陽氣上升共四萬二千里,正天地之中、春分之節也。」

邢樹本《二十四節與農事·春分》:「春分時節, 河北 大地春色更濃,溫度升高,雨量增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歷)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於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古代黃河流域與之相應的物候現象為「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見《農桑通訣》)。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地區農諺:「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干金。」春分亦是傳統節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春分日,民並種戒火草於屋上。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候此鳥則入田,以為候。」明代山東淄川於是日栽植樹木,作春酒,釀酷。《文水縣志》載:「春分日,釀酒拌酷,移花接木。」

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並發出閃電。春分在中國古歷中的記載為:「春分前三日,太陽入赤道內」。

計算編輯

[Y*D+C]-L

公式解讀:年數的後2位乘0.2422加20.646取整數減閏年數,21世紀春分的C值=20.646。

舉例說明:2092年春分日期=[92×0.2422+20.646]-[92/4]=42-23=19,3月19日是春分。

例外:2084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