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人過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春節

滿族人過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滿族人過春節的習俗

滿族,舊稱為滿民、滿人、旗人等,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主要分佈在遼寧、河北、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北京等省區市,其他散居於新疆、甘肅、寧夏、山東、湖北、貴州等省區及西安、成都、廣州、福州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點。

主要聚居區已建立新賓、清原、岫巖、桓仁、本溪、寬甸、伊通、青龍、豐寧、寬城滿族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2個享受自治縣待遇的城市鳳城市、北鎮市,以及在北京、天津、遼寧、河北、吉林、黑龍江、內蒙古、貴州、安徽等地建立了若干個滿族鄉。

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

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裡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

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相比我們漢族,則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雖然很多滿族家庭過春節的內容與漢族大體相同,但在滿族聚居地,尤其是重傳統的滿族家庭裡還保留著本民族的特色。

春節對於滿族和漢族可以說是一個共同的節日,滿族人也將春節稱為「過年」。

安徽過春節的習俗

正月初一最為隆重。人們天不亮就起床了,身著新衣,向神主、祖先牌位、長輩拜年。五更時分下扁食(餃子),也有深更半夜下的,同村人家有的爭著早起,說是搶財。有些人家在某一個餃子中包上銅錢(或硬幣),誰吃著這個帶錢的餃子,誰就最「有福」。

春節時,拜年最熱鬧。吃過扁食,「近門」的成年男子要集結一起去祖先墳地上墳。天亮後,晚輩要到長輩家拜年,有近親關係的要下跪磕頭,長輩拿花生、麻葉、糖等給晚輩吃。

從初二起,就要去親戚家拜年了。這種拜年十分講究。要先到最親的親戚家去,如姥姥家、岳父家,然後再按親疏情況一家一家地拜。拜者要帶禮物,受拜者要設宴款待。拜年都要在上午,下午不興拜年,對居喪人家也不拜年。有時受拜者還要根據情況進行象徵性的「回拜年」,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結束。

正月初五叫「破五」,俗稱「小年」。早餐也吃扁食,但這次吃的扁食必須當天包,這叫「捏破」,意思是破除不利之事。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也是燈節。在鄉村,各家孩子都要打燈籠,說是「十五不亮燈,揚場沒有風」。大人也要打燈籠照照自家的各處牆根,說是以後能防止蠍子、蜈蚣等蜇咬。這天晚上,各家都要放煙花,說是能「刺」去晦氣。

青海春節習俗

大年初一早晨吃餃子,是元寶形的,意寓:恭喜發財。然後由家裡的男人開始串親訪友,初三下午上墳、放炮送神。

遠去的「太平歌」

大年初四、大年初五過年的第三個階段就開始了,在街頭巷尾敲鑼打鼓,扭秧歌,即俗稱的「太平歌」,每天晚上都要唱,一直到正月十五,唱的內容多為:三國故事、楊家將等,還有一些滑稽有趣的小段子,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家人生活幸福。當然,農村沒有劇院以及別的娛樂場所,只能組織這些自娛自樂的活動。然而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這種「太平歌」早已消失了!

正月十三開始至正月十五,大街小巷掌燈結綵就要掛牌燈了,牌燈的兩面是彩繪的《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紅樓夢》等古典小說的故事配圖,店舖門前放的是走馬燈(轉燈),龍燈,其中青龍代表風調雨順,黃龍代表五穀豐登。根據民間習俗正月十五這天,新婚夫婦要帶上禮物到娘家躲燈,但不能留宿。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