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清明的故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清明節氣

二十四節氣清明的故事

關於二十四節氣之清明

清明小長假的第一天,媽媽起了個大早。她去家附近的連鎖店買來了江南特色的時令點心——青團,給爸爸和小魚當早點。「小魚,該起床了,今天的早餐給你吃一樣你從來沒吃過的好東西哦。」媽媽一回到家,就走進小魚的房間,推了推小魚。「不嘛,我還要睡一會嘛。」媽媽捏了捏小魚的鼻子,「今天天氣不錯,我們等你吃完早飯,一起出去玩怎麼樣?」小魚一聽到玩,立即坐了起來。「媽媽,那我起床啦。」

小魚洗漱完畢,來到了餐桌前,媽媽遞給他一個青團,「這叫青團,你要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吃,別噎著。」「好。」小魚接過一個青團,小心翼翼的吃了起來。他吃著吃著吃到了最愛的豆沙,「媽媽,青團甜甜的,真好吃。」「青團是江南地區的特色,外邊那層黏黏的皮是用糯米粉做的。」「媽媽、媽媽,為什麼這個皮不像餃子那樣,白白的呢。」小魚突然問道。「青團、青團,自然是青色的啦,它外面的皮,是用艾草或者青菜汁染成的,對於我們上海人而言,這是清明祭祖的供品呢。」「媽媽、媽媽,什麼叫清明祭祖呀?」小魚聽到了一個新的名詞,很好奇。

「清明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我們很多人通常會去埋葬我們祖先的地方看一看,為他們帶去點好吃的,順便去打掃打掃他們的墓地。」小魚若有所思,「媽媽、媽媽,你剛剛說出去玩,是不是就是去那邊玩啊。」「當然不是,我和爸爸已經提前去祭祖過了。等會,帶你去植物園賞花。」「媽媽,不要,我想去遊樂場玩。之前去公園看過花了呀。」「每個時節,開的花都不一樣,到了清明節,開的是桐花,到時候呀,一簇簇的白色桐花盛開在樹上,要是花落了,就像下雪一樣,特別有趣呢。」「可是,我還是想去遊樂園嘛。」媽媽想了想,「要不這樣,你剛吃完早點,不能馬上出去玩,媽媽先幫你講一講清明節的故事,然後呀,我們就去遊樂園玩,怎麼樣呀?」「好啊,好啊,聽故事囉!」小魚自覺地跑到沙發上坐下。媽媽拿起了一本關於清明節的故事書,摟著小魚,開始讀了起來。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用各種辦法迫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聽到了哥哥被殺的消息後,立即帶了一批人逃跑了。在逃跑的過程中,他們有時候沒東西吃,有時候沒地方睡,受了很多苦。最後,很多人都堅持不下去離開了,只剩下幾個人跟著重耳了。這其中有個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重耳對他非常感激。再後來,重耳經過努力,回國做了皇上,也就是後來的晉文公。

那些曾經幫助過晉文公的人都過上了好日子,唯獨介子推帶著他媽媽躲進了一座叫綿山的山中,不願再見到晉文公。晉文公想了個辦法,他讓人放火燒山,他以為介子推看見著火會帶著母親逃出來,但是他沒有想到,大火燒了三天三夜,還是沒看見介子推出來。後來他上山一看,只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死了。晉文公很後悔,於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他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冷的食物。

第二年春天,晉文公上山祭奠,表示哀悼。到了介子推的墳前,只見去年那棵燒焦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了。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是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把一根枝條掐了下來,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寒食、清明這兩天後來就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大家吃的是棗子餅、麥糕等;在南方,則為青團和糯米糖藕。再後來,人們習慣把寒食和清明合併在一起過,變成了如今的清明節。每屆清明,人們吃寒食、去祖先的墳上掃墓、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對先祖的懷念。

雖然小魚對這個故事的很多內容還不理解,但他還是聽故事聽得很認真。「媽媽,今天我們出去玩之前,去看看我們小區裡有沒有清明柳好不好?」「好啊,穿上鞋子,我們出發吧!」媽媽笑意盈盈地看著小魚。

二十四節氣故事——清明

清明習俗

(踏青、掃墓、插柳、食青團)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倣傚,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源於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著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曆,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曆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