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清明節的習俗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海南,流傳下來很多的清明習俗。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海南清明節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海南清明節習俗:踏青、放風箏
除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也是海口人的清明習俗,或在田野遊玩,或在郊外放風,感受鄉野氣息。「還沒放假我就策劃好了,一家人一起郊外踏青去。」上班族張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平常工作忙,有時週末還要加班,這次要藉著清明小長假的機會,帶上孩子一起去鄉村遊玩,「一家人圍坐在草地上,一邊欣賞美景,一邊聊著天,看著孩子們嬉戲打鬧,想想都覺得很棒。」
清明放風箏的習俗由來已久。據稱,古人會在清明時,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禍疾病都寫在風箏上面,然後等風箏升到天空時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放風箏是清明的習俗,我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帶上家人出來放風箏,大家都樂在其中。」市民王先生笑著告訴記者,「中國有句古話叫『鳶著長壽』,經常放風箏還有利於長壽。」
海南清明節習俗:「飯珍」五花肉都不能少
「每到清明,我們一家人就要回老家祭祖,媽媽一大早就會起來準備祭祖的食物,這一餐的搭配就是『飯珍』和五花肉,香噴噴的『飯珍』加上可口的五花肉,總是讓人垂涎欲滴、百食不膩,」市民葉小姐說道。(喜蜜滋算命)
葉小姐口中的「飯珍」,指的是飯團。老一輩的海口人對清明節飯團有著難以捨棄的情結,他們認為飯團象徵著「圓滿富足,閤家團圓」。「米飯剛出鍋,還正冒著熱氣,媽媽就會拿勺子舀出一些飯放在手掌上,然後用雙手熟練地裹飯團。」葉小姐說,飯團越圓,就意味著家裡越「團圓」,「媽媽的手經常讓飯燙得通紅,一些白霧還從她的手心裡飄散,幾十年來,年年如此,從未間斷。」
除了飯團,海口人掃墓祭祖時還會帶上五花肉,富足的家庭還會準備一隻烤乳豬。「因為過去貧苦的年代,一塊五花肉是貧苦人家對美食的最高定義,於是到了清明,很多人一定用這道『最高規格』的五花肉供奉給祖先,祈求家族世世代代富足美滿,」
海南清明節習俗:添土上墳,掃墓祭祖
海南人清明祭祖時,還有吟誦祖訓族規的民俗傳統。海南省非物質文化研究會會長符策超說,海南漢族人均為大陸移民,唐以前漢族人遷居海南約有2萬人,宋代遷入約10萬人,清代激增至200多萬人。入瓊的姓氏約100多個,入瓊始祖約300多人。為了紀念入瓊始祖,後人紛紛在各地建有『祖廟』,多在清明之際便舉行祭祀活動。這些祭祀活動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頌入瓊始祖功德。
「民間祭祀過程中,還要念誦祖訓族規格言,而這些祭文、祖訓、族規均是一篇篇絕妙的歌謠。」符策超對記者念誦小部分符氏族訓三字經,「愛祖國,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婦,篤親族,講團結,睦鄉鄰,慎交友……」今天聽來,這些祖訓歌謠仍具有教育意義。
海南人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也有同姓居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祈求後代子孫繁榮。,清明祭祖分兩種,先為祭「己祖」,以一戶或幾戶為單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干飯等祭品,人人跪拜。後為祭「眾祖」,以幾十戶或幾百戶為單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將備好的祭品帶到先人墳墓祭拜,清除雜草,添上新土。
海南各地過清明習俗:
海南人過清明節,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內容,但因為海南本身是一座移民島,來自大陸各地的民風習俗在這裡互相滲透,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部分地區清明習俗也略有不同。
而西部地區,如儋州等地,過清明時以人多為榮,不分男女老少,只要能到,人越多越好。那些終日生活在船上的漁民,在清明時節,往往會在船頭燃放鞭炮,祈求先人保護風調雨順,後輩平安。
東部地區:文昌、瓊海等地一些村莊,一般不在清明節掃墓,而是在冬至那天掃墓。在給先輩燒香時,最為講究的還要屬海口府城地區,先長輩後晚輩,輩分順序是不能搞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