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宵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元宵節

中國元宵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中國元宵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古人云:「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眾所周知,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春燈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有多種有趣傳說。一是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震怒,令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為了不被燒死,有位老人家提議,每戶人家都在家裡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焰火。到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二是漢時東方朔為了幫助一位名叫元宵的宮女與親人團聚,設計讓其在正月十五於宮中煮湯圓,並在街市掛起的綵燈上大書「元宵」二字,前來觀燈的親友見之大呼「元宵」,元宵得見親友。三是周勃、陳平等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後每年正月十五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另一種為三元說,即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習俗及其節期在全國各地各有特色。「每天都有新日光,每人都有新希望」。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就元宵節節期長短而言,漢代定一天,唐代為三天,宋代達五天,明代是自正月初八點燈,至十七的夜裡才落燈。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放燈、拜帖、猜燈謎、偷菜、舞龍、舞獅子、踩高蹺、吃元宵、猜燈謎、賞花燈、劃旱船等是我國該節日期間最重要的民俗活動,大致特點如下:

1、吃元宵。「快樂的皮,幸福的餡,團團圓圓捏一塊兒;問候的湯,祝福的火,幸幸福福煮一起」。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團、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於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乳糖圓子、「湯丸」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湯圓作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2、觀燈。元宵佳節賞花燈,吉祥之星為你升。漢明帝永平年間,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可謂「花燈高高掛,掛出新年萬紫千紅幸福花;紅燭熊熊燒,燒出新年順風順水紅運道」。

3、猜燈謎。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捲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中國最大的一次燈謎盛會是1979年在南京舉行的九城市燈謎會猜,設有燈謎上萬條,3天裡參加的人次達兩萬多人。

4、耍龍燈。也稱舞龍,也叫龍燈舞。它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在我國漢代民間就已相當普遍了。其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在耍法上,各地風格不一,各具特色。

5、舞獅子。「勇氣是一個人處於逆境中的光明」。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她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6、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有趣的是,燈在台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遊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遊走,好生男孩)。

7、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8、偷菜節。流行於貴州省黃平苗族一帶,正月十五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萊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偷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偷的人家並不責怪。大家把愉來的榮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在台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裡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9、迎紫姑。「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她因窮困而死。百姓為同情她、懷念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像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即信仰性的活動。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11、逐鼠。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據稱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

12、情人節。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有人說,「相信自己,只要有愛,幸福就一定會存在。不是你擁有了天長地久的愛情,而是你創造了天長地久的愛情」。元宵節無疑是一個浪漫的節日,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鑼鼓敲,煙火耀,張燈結綵迎元宵;舞獅子,踩高蹺,眉開眼笑湊熱鬧;耍龍燈,猜字謎,七言八語來逗趣;迎紫姑,走百病,祛病延年笑盈盈。月圓,人圓,元宵圓,事事滿圓!花好,燈好,焰火好,好事連連!是啊,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她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其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複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人生天命,天生人命。天人合一,生命不息」。其實,元宵節不是一個孤立的節日,它是春節的一部分。春節從除夕關門守歲開始到元宵節,是一個人們不斷擴大活動範圍、人際關係不斷得到擴大的過程。元宵節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社會的狂歡節,連平時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婦女也可以自由出門遊玩了。其主要活動是大眾娛樂。但社會文化意義卻不僅僅是娛樂,她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類命運。祭祀它,可以獲得豐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要保佑蠶事豐收。與此同時,元宵更是一個求子的節日。當然,在人口壓力巨大的今天,其求子活動已經很少看到,因而現代人又賦予湯圓以新的解釋,那就是甜甜蜜蜜,團團圓圓,象徵一家團圓,幸福美滿。很符合人們的內心希望,元宵節因此獲得了新的文化意義。

希望似陽光,驅散迷霧,照亮前進的道路。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文豪馮驥才明確提出:「每個人都應該是節日文化的主人,只有經過全民的努力,把傳統節日變成自發性的節日,傳統節日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因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元宵節的主人,盡情地享受著節日的快樂,而不需要在節日到來時為送禮而左右權衡。元宵節來了,我們期盼在這個節日裡無論是公開場合還是私下,都應少一些銅臭多一些文化。這不,古代描寫元宵節的詩詞就不勝枚舉,其被公認最打動的諸如:「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等已成為賞析元宵節的珍寶和奇葩。毫無疑問,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綵燈萬盞,人們閤家團聚,吃一碗熱乎的湯圓,道一聲暖心的祝福,樂融融,暖融融,古代文人墨客期待的不正是這種暖意融融嗎?元宵節在古人的不斷創造中發展而來,也必將在現代人的再創造中發展下去。

生活在前進。它之所以前進,是因為有希望在;沒有了希望,絕望就會把生命毀掉。月上柳梢頭,花燈溢彩流。人潮熙來往,指點玉瓊樓。圓月當空掛,思念垂幾愁?願君共嬋娟,福澤長千秋。昨天是團圓的故事,今天是團圓的相聚,明天是團圓的期盼,一生是團圓的感歎。團圓在元宵節最可貴,團圓在人的一生中最珍貴,思念瀑布掛雲端,飛流直下要九天,正逢今宵是月圓,飄灑祝福最歡顏,元宵佳節舉國歡,祝福之琴樂綿綿,唱響快樂到眼前,祈福幸福到永遠,祝元宵快樂。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