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元宵節的習俗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元宵節

廣東元宵節的習俗

廣東各地元宵節習俗,你家鄉的元宵習俗是什麼?

深圳/東莞·舞麒麟

深圳坪山舞麒麟,遠近聞名。這項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客家民間傳統文化,不僅傳承著世代客家人「麒麟呈祥」的美好祝願,而且在歲月的變遷中烙下了深深的坪山印記。

而在東莞,舞麒麟則以清溪鎮、樟木頭鎮較為出色。每年元宵節市政府均組織大型群獅賀元宵活動數百台醒獅、金龍、綵鳳、麒麟參加萬人空巷。

廣州·廣府廟會

廣府廟會是廣東省漢族傳統民俗文化,為期7天的廟會,涵蓋了十餘種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閒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通過廟會的方式,打造獨特的廣府民俗文化特色活動品牌,營造濃厚的年節氣氛,讓老百姓瞭解廣府文化,相約幸福廣州。

佛山·行通濟橋

「行通濟」是廣東佛山地區在過年時傳統的習俗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行通濟,無閉翳(即無煩惱)」的意思是說,在正月十六到通濟橋上走走,就能消除疾病、煩惱,得到幸福、安康。

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會扶老帶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蕩蕩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清遠·舞火麒麟

每年元宵夜,廣東英德市大灣鎮熱鬧非凡,火光四射。

由火麒麟、飄色和花燈組成的大灣傳統元宵節目,當天就有光著上身的年輕人在火光中舞動著火麒麟,圍觀村民中傳出陣陣歡呼聲。接著就沿街巡遊、挨家舞拜,吸引了上萬民眾觀賞,大灣鎮人頭湧動。

茂名·年例

「年例」是廣東省乃至中國少有的風俗習慣,為茂名全市和湛江少部分所特有,遠近聞名。年例是茂名農村的第一大節日,從最初的娛神祭祀,到娛人娛神的節日,發展到現今融交際和文娛活動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節日。

茂名人素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出門在外的人,春節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是一定要趕回來。

而年例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有游神、游燈、點燈、打醮、舞獅、舞龍、飄色、八音、武術表演、做大戲(粵劇)、木偶戲、燃放煙花炮竹等,一直鬧至通宵達旦。

湛江·舞人龍

每逢春節、元宵、中秋佳節和一些重大喜慶節日,湛江市東海島的東山鎮必連舞幾個晚上「人龍」,東西兩街戶戶張燈結綵,萬人空巷,熱鬧非凡。

東海島東山鎮的人龍舞獨具特色,被譽為「東方一絕」。

中山·開燈節

中山自古就有春節過後開燈、掛燈、唱燈歌和設燈酒宴的習俗。如今,這一習俗卻在一些鄉村失傳了,而南頭鎮卻依然保留著這一獨有的習俗。南頭花燈酒會的習俗包括開燈、投燈、飲燈酒等一系列習俗活動。

每年,從農曆十二月開始,由村中的長老負責訂製39盞花燈,之後,陸續舉行「開燈」、「祈福」等系列習俗活動。到了正月十六日上午,還要進行祈燈儀式。

梅州·燒火龍

廣東梅州市豐順縣的埔寨鎮,每年的元宵晚上會舉辦「燒火龍」活動,至今有300年歷史,是當地人們為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百業興旺的祈福活動,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豐順埔寨火龍每條由三四十個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樂手、龍蝦、金魚等人,整個隊伍達200多人。火龍遊走在人群中,並噴射出各種絢麗的煙火,場面相當壯觀!

潮汕地區

吊喜燈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叫上元節,潮汕人叫這天為小過年。昔時,大戶人家過年時要備辦大量祀品祭祖拜神,幫手的需求大增,家庭貧寒的人忙著去幫傭到正月十五才休息,所以也有說「十五」是「磽仔人(窮人)個過年」。當晚俗稱「十五夜」。潮汕人的民俗十分有趣,且各縣市有各種不同的活動。

元宵此日,因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認為點燈即為添丁的佳兆。

營老爺

迎老爺是廣東省潮汕地區的漢族民俗祭祀文化活動,潮汕人稱神仙為老爺,當地漢族民間是多神崇拜的,各村都有自己的神。

每年年初,潮汕地區都有迎老爺的風俗。就是將神像從廟裡請出來,到村子裡遊行,在一個地方舉行拜祭儀式,然後再送回神廟安放。

送香船

送香船就是送瘟神,潮汕與全國各地一樣也有這種儀式,「紙船明燭照天燒」說的就是此俗。「香船」是用竹扎紙糊而成的,有的直接紮成一條船形,有的製成張口露牙的大肚子河豚等。當天村民還請來他鄉的親朋好友,鄭重其事地送香船,非常熱鬧。

跳火墩

每逢農曆正月十五日夜裡、十六日下午,普寧市占隴鎮溪東村都要舉行一個特殊的辭舊迎新活動——「跳火墩」。

「跳火墩」是該村傳統民俗,跳過火堆,喻去掉一身晦氣;青少年跳火堆,還有展示勇敢剛毅,不畏險阻的寓意。

除此之外,潮汕地區還有做丁桌、賞燈、敬糖獅、行過橋、擺社賽會等等各種特色元宵習俗。

作為廣東人你必須知道的廣東元宵習俗

偷青

在廣州等地,從前過元宵節有「偷青」的風俗。這天晚上,看完花燈後,衣著光鮮的姑娘媳婦們踏著朦朧的月色,相約去「偷青」。所謂「偷青」,就是到別人園中摘取青菜。她們三五成群,說說笑笑,一邊哼著小調「天青青,月明明,玉兔引路去偷青,偷了青蔥人聰明,摘了生菜招財靈」,一邊到別人菜園中偷摘蔥蒜之類的青菜。

有些園主早有準備,預先將拔好的青菜分發給她們。姑娘們高興而歸,一路唱道:「偷青偷青,越偷越青。偷到天上星,偷到嫦娥梳妝鏡,偷到皇母羅斗檠。」文昌縣(今屬海南省)的婦女「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的則以不挨罵為吉兆。還有的地方,發現有人偷你的青菜可以去追,但不能打罵。

偷青雖是「偷」,但「偷「得高雅。據說吃了這「偷」來的青菜,不但能帶來財富,還能使人聰明。《天仙配》裡的七仙女就是因到董永的菜田里去「偷青」,被董永逮個正著,才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緣。

求子

舊時廣州等地,還有元宵夜求子的風俗。

求子的方式,一是「占花祈子」,即到金華夫人祠燒香求子。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曾說:廣州有多處金華夫人祠。金華夫人少為女巫,善擺弄鬼神,未曾嫁人。有一天她失足跌入仙湖中溺斃,死後屍體數日不腐,且發出異香。不久湖中浮出一具木偶,相貌和金華夫人一模一樣。從此人們便把這木偶當作金華夫人的神靈供奉起來,據說求子很靈驗。婦女們有謠云:「祈子金華,多得白花,三年兩朵,離離成果。」這裡說的「白花」指男孩,語出《詩經》中的「華如桃李」。詩中以桃李喻男女,男為白李花,女為紅桃花。

這一風俗流傳甚廣,粵西鑒江下游的吳川花橋,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橋上便插滿紙花或鮮花,婦女到此必摘上一朵。

二是「東行乞子」。據清代李調元《南越筆記》記載:元宵節的晚上,廣州的仕女多東行到神廟裡去求子。她們在神像前供上百寶燈,以祈得添子的好兆頭。得到佳兆後,便從社廟裡提燈回家。如果生了子,來年元宵節還要盛宴酬謝社廟。還有的在元宵節向廟裡「請燈」:用紅柬寫上某宅敬請字樣,粘於燈上。三天後廟祝將所請之燈送至家中,謂之「送燈」,俗信這樣可以添丁。

三是「采青宜男」,亦即前文所說的「偷青」,目的是為了求生男孩。葉廷勳的《廣州西關竹枝詞》云:「不夜元宵徹鼓鑼,蓬萊基尾踏春過。宜男俗尚青青菜,采送床頭結子多。」

祭祖

廣東饒平等地,過去元宵節這天還要祭祖。清代光緒年間的《饒平縣志》記載:饒平的世家望族都建有祠堂,平時每月初一、十五祭祖,而逢元宵、清明、端午、中元、歲除等節日必舉行大的祭祖活動。大埔縣則把農曆正月初六至二十日定為專門的祭祖時間。

祭祖是以宗族為單位,集中到祠堂或遠祖的墓上祭祀。除了敲鑼打鼓、放銃、放鞭炮外,還有舞龍、舞獅、迎景、打八音、放煙花等活動,非常熱鬧。祭祖的「五牲」供品,每家每戶出錢,由專人負責備辦。祭祖結束後,或者是大家集中聚餐,或者把祭品分到各家各戶。

在潮汕,元宵節祭祖比春節還隆重,「五牲」之外,祭品中必須備有甜粿、酵粿和菜頭粿各一籠,俗稱「三甑齊」。有的地方,祭祖時還要鄭重地將祖先畫像懸掛在廳堂裡(據《潮陽縣志》)。

19世紀末的《電石齋畫報》曾登過一篇文章,專門介紹了饒平縣黃岡鎮某家新婦祭祖的盛況:「今歲上元之夕,余祖循行是例,先雇梨園子弟在祠堂演劇,袍笏登場,魚龍曼行,頗極可觀。後有夫人數輩,翠繞珠圍,錦團花簇,姍姍蓮步,皆到祠內謁祖。一時新郎新婦,貌似璧人,惟見簇簇生新,雙雙下拜雲。」

元宵「燈節」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舊時廣州在這天許多民俗事象非常有特色。如在清代時,在現在的解放中路一帶,新年的第一輪圓月剛剛升起,街上已人頭湧湧,據民國初年《中華全國風俗志》載,廣州過去「十家則放煙花,五家則放花筒」,處處繁花四放,炮竹連天響。長長的舞獅、舞龍、舞鸞、舞象的隊伍,隊伍後面緊跟著「打十八」(即後來所稱的「八音鑼鼓櫃」),再後面是手舉或手提各式燈籠的居民燈飾隊。在元宵行遊隊伍中,還有特意組織的、以金童玉女扮飾的民間故事表演隊,如「天女散花」、「六國封相」「哪吒鬧海」等,行遊隊伍常常達數里之長,穿大街、繞小巷,所到之處,居民們燃煙花,放炮竹,成了沸騰的海洋。

元宵節又稱燈節。從初十就開始「開燈」,有大三星燈、小三星燈、百花蓮藕燈、樹頭燈等,五花十色。「開燈」晚,如果有去年元宵後出生的男孩子的家庭,要請外婆和親戚朋友來家慶賀,俗稱「做燈酒」,以示祝賀「添丁」。外婆要送小孩衣服、雞、肉、米、酒等禮物,其他客人也要帶些禮物。「開燈」時,要在宗祠或在神堂的正中央、兩旁和大門口各掛一對蓮花燈;另外在灶君、「床頭婆」神位、街上土地廟也要放上一個小燈。廣州人過去在正月十二這天,還有替「床頭婆」 開燈之俗,祈求床頭婆保佑孩子平安長大。這燈稱為「亞婆燈」,是用紅、黃、綠幾色彩紙糊成六角圓筒,然後粘合而成的小燈。正月十三在廚房裡點燈,稱「點灶燈」,直點到十五元宵夜。正月十三要「試燈」,即「試點元宵燈」。十四是「上元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的前夜,各街道居民點紛紛搭綵棚,掛花燈,舞獅舞龍,預演元宵節日,也叫「試點」。節前數天,街巷攤檔,競售各式花燈,爭奇鬥麗,稱為「燈市」,節日氣氛濃郁。

鬧元宵

舊時,廣州郊區的鄉鎮,還有在農曆十六至十九日輪流鬧元宵的舊俗。郊區人民講究團結,為了方便各鄉鎮群眾在元宵節時互相拜賀,十里八鄉的鄉民約定輪流進行元宵活動。原三元裡鄉的鄉民至今仍保存在正月十八鬧元宵的習俗,每逢此日,原十里八鄉的居民都來參加活動,敲鑼打鼓,唱歌跳舞,交朋結友,一片歡樂祥和的景象。

現在,廣州的元宵燈會演變為每年的元宵之夜,廣州各公園以及娛樂場所,包括街道兩旁和珠江沿岸都張燈結綵,全城不分大街小巷各式各樣的綵燈琳琅滿目。主要燈品有走馬燈、夾紗燈、絲料燈、宮燈、各式形象紙紮燈、富有地方傳統特色的花果燈、大型綵燈等,現在各式各樣的霓虹燈也加入了節日行列,將廣州打扮成一個五彩繽紛的海洋。

廣州市內的元宵習俗,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除了張燈結綵和進行文藝活動以外,傳統的民俗行為已逐漸淡化,但自80年代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以後,許多居民又恢復了元宵節的活動。每逢正月十五這天,居民們一大早便到越秀山南麓應元路三元宮燒香,燒完香買回大香或紙糊風車帶回家,稱「帶好運回家」。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