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介子推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寒食節

2.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介子推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介子推

寒食節是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祭祀節日,在清明前一二天。寒食,即涼食之意。舊俗,此日禁動火,要吃涼的食物。

此節始於周代,起初,寒食禁火一個月,東漢時并州刺史周舉改為三天,後曹操頒《明罰令》禁食冷食,違者受罰。從此以後,寒食節便只有觀念上的意義,再無實際的禁火行為。寒食與清明相近,漢族有在這天祭奠亡靈,上墳掃墓及插柳種樹的習俗。

寒食節來歷傳說一:

古代傳說源於對春秋時代晉國忠臣介子推的紀念。晉國君主晉獻公寵愛妃子驪姬,於是殺掉太子申生,打算改傳位於驪姬之子奚齊。太子弟重耳為逃避災禍,只好逃命他國,途中貧病交加,險些凍餓而死。隨行的介子推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一片肉,製成羹湯獻給重耳,才使其得以保全生命,度過難關。後來,重耳歸國,當上晉國國君,即為晉文公+然而,在封賞隨從流亡的功臣時,晉文公卻惟獨忘掉了介子推。當晉文公得知介子推攜其老母躲進綿山,過起隱居生活時,便多次派人召請其上朝受封,介子推卻直意不出。這時,有人獻計放火燒山,認為介於推是個孝子,他一定會保護老母,下山避火。不料,大火過後,人們發現介子推竟然與老母一起,抱著大樹被燒死。晉文公極為愧疚痛悔,大哭之後,遂下令將介子推厚葬又將其遇難之日定為寒食節,全國嚴禁舉火,無論何人——律不准吃熱的食物,以示對介子推的悼念之意。

寒食節來歷傳說二: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原來跟著他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其中就有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烤熟了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看不慣這樣的場面,悄然離開。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然而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裡時,介子推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人上山搜索,結果還是沒有找到。

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必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從之。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眾人上山才發現,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準備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並在山上建立祠堂。晉文公還命令把綿山改為「介山」,以示紀念。

後來,晉文公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以祭奠介子推。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