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幹什麼好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七夕節

七夕幹什麼好呢

七夕的活動

既然是節日,在以食為天的天朝當然為應節,當然會選擇帶著錢帶上她吃好吃的啦。當地餐廳訂位了嗎,吃啥想好了嗎?單獨的燭光晚餐還是特色菜餚?

其實如果喜歡玩新意,無論是男也好,女也罷,親自下廚為對方做飯,定制心意大餐,更加有意思。其實有時間的話,可以參加一些烘焙班課程,或者選擇在家也好,一起DIY專屬蛋糕,餅乾,恰巧又是手工愛好者來說,一起創造回憶,又有可以吃的作品往往特別有趣。

  逛:最後還是買買買

七夕情侶成群出街,專虐單身狗,逛街歸根到底只有一個字:「買」,第二個字:「吃」最重要是錢包要帶上,其實精華點也不多,最終出來逛還是會回歸到「吃」,「看」以及「唱」上。

看:暑期檔國產片最大

其實身為電影黨,本人真的一直默默的認為看電影就是看電影,情侶還有啥搞頭的,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果然是注孤生啊)。近期暑期檔還是國產電影保護月,應七夕檔期推出的情侶電影《新步步驚心》、《巴黎假期》、《新娘大作戰》完全適合小女生觀看,粉紅文藝氣息滿滿,劇情嘛,都浪漫了要劇情幹嘛,可以吃嗎?

當然喜歡體育系文藝風的兩人團,強烈推薦電影《破風》;勵志系的也有《滾蛋吧!腫瘤君》,都是溫情路線,完全應節,對劇情有要求的二位儘管放心觀影。

七夕時常見的傳統習俗

祭月之儀

夏人的文化裡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認為盛於漢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對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裡,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古來自有女子拜月的傳統,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蟬祭月的傳說大約是最動人的畫面了。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韓國七夕節的風俗習慣

韓國的七夕風俗跟中國的有一些不同。在七夕那天,各個家庭都擺著麥煎餅和今年第一次收穫的水果,女人們在醬缸台上擺著井華水祈求家人長壽,祈求家庭平安無事。而且,韓國有些地方在那天也祭拜,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在中部地方有「迎接七夕」的風俗,這是一種讓巫婆祈求子女安然無恙的儀式。另外,到了七月,是炎熱天氣逐漸消失的時期,也是農家繁忙的農活結束後等秋收的時期,少許過著清閒的時間。所以過了陰雨季節後的這時候,農家有著把夏天陰雨季節期間的潮濕衣服和書拿出來曬乾的風俗,這名叫曬書曝衣,所以,這天各家各戶的院子都堆滿了拿出來曬的衣服和各種書籍。在《東國歲時記》上記載著七月七日在家曬衣服,按照拿出來曬的衣服和書的數量就能看出生活得好或者不好。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