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古詩
中秋節的古詩1:《倪莊中秋》
強飯日逾瘦,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
賞析
不想吃飯身體日漸消瘦,穿著平破爛的衣服,秋天的寒意不知不覺中到來,不知不覺中慢慢的回憶童年。那時候怎麼知道人生的艱難,早上的露氣飄進茅屋,在沙灘邊能聽到溪水的聲音。每每到了晚上月亮(山中)就出來了,到了黎明也從沒有看過一眼。
中秋節的古詩2:《中秋月》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賞析
夜幕降臨,雲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雲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
中秋節的古詩3:《中秋見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湧,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前山,浪颭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螿鳴露草。
捲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惟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台客。
此詩前兩句寫時寫景,道出在明月尚未高過群山之時,已出白芒千丈。「白毫」在此處指明月白色的光芒。銀闕金宮,出瀛洲之下。道家謂天上有白玉京,故蘇軾以銀闕代指明月。一杯酒還未飲盡,明月已如水流般越湧而出。「亂雲脫壞如崩濤」句應和前句的「湧」字,寫雲波因明月之湧如潰奔的濤水般四散開來,羈亂無縛。「誰為」兩句,大展想像,以天上皎月喻天公的眸子,指出天公的眸子,應當以銀河千斛的水才能滌洗。「湛然」在此指淡泊,於是令它靜看世間之人,照得我深感恬淡,連心都靜下來了。「角尾」指東方。西南邊如火閃動的星星像彈丸一樣渺小難見,東方星宿則光明熠熠宛若盤臥的青龍。「注眼」指集中目光看,「螢火」在這裡應當指微弱的燈光。「艤舟」即泊舟,「魚龍」形容燈火相連的景象。是何人靠近古汴城停泊,看一夜萬千燈火舞動,如魚龍所變。
「曲折」四句,描寫當夜詩人泛舟行遊時的情景。「青熒」指青光閃映的樣子,「滅沒」指無影無聲。隨著閃映的青光漸漸無影無聲,小舟已轉過了前山;這山日夜經受浪的搖動、風的環繞,豈能永遠像初時一般堅固。明月容易低垂,人也容易散去;我泛舟歸來以後也仍然可以呼喚童僕斟酒再重看明月。「青熒」四句,皆有哲思。青熒一句點出一種漸變之感,隨後深感山峰也應該像這些青光一樣在風浪中漸變,不復當日堅固。「明月易低」寫出自然規律,「人易散」寫出人情規律,渲染出一種物興則將衰的世事之感。然而「歸來」句筆鋒一轉,點出明月雖然低垂可是仍在,人雖散去可是還有我在,我自己依然可以斟酒望月,以盡情懷。「明月」兩句,前句無情但後句有情,世事無情但是人有情。我們不能改變世事的變化,卻能掌控自己的心態。在這份無情與有情之間,一展詩人灑脫淡然的胸懷。而這般胸懷和哲思只憑輕舟轉過前山的那一瞬、只憑歸來的那一刻、只憑這四句詩便由詩人感受到並呈現在我們面前,如何不令人欽佩!在這份灑脫淡然的胸懷下,詩人寫出「堂前月色愈清好」等四句,指出自己捲簾推門,寂無他人,只有在窗下哭泣的楚老。「南都從事」即詩人的弟弟蘇轍,詩人此詩就是和韻蘇轍之詩《中秋見月寄子瞻》,其中有「南都從事老更貧,羞見青天月照人」兩句。因此詩人勸弟弟莫羞貧,像你我這樣對月題詩的又有幾人呢?「南都」兩句正應和了詩人之前的那份灑脫淡然的胸懷心境。明晨人間百事又隨著日出開始了它的興衰更替,而如今一切都彷彿是在夢中做了一回瑤台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