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如何過中秋_現代人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中秋節

現代人如何過中秋_現代人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現代人中秋過法

@紫月:現代中秋節怎麼過,這涉及傳統節日的現代文明傳承。「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同樣傳統民俗節日也呼喚創新的理念指導,期盼創新的過法,中秋節除了傳統的家庭團聚、海內外親屬共同祝福團圓之外,在精神生活不斷豐富的今天,還應該是創新市民文化活動最好的時機,也是創新百姓文化形式的最好契機。

@藍冰:現代生活已滿是商業氣息,商家們常常只將傳統節日的外在形式簡單剝離,著眼點放在「吃」和「送」上,結果將中秋節簡化成為送月餅、吃月餅,傳統節日背後蘊涵的文化、親情被漸漸淡忘。

@彩云:節前滿世界都是被廠家和推銷商、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月餅,大有月餅讓中秋變味之嫌。彷彿中秋節就是月餅節,只有吃月餅才是過節。而人們過中秋節的意願也收縮在吃什麼月餅上,忘記了中秋節真正的文化內涵,讓中秋節離文化越來越遠。

@雲駒:古代家庭自製月餅,主要用於祭祀和家族成員之間的分享。現在更多演變成朋友、客戶之間的「禮尚往來」,也造成了「豪華包裝」、「昂貴餡料」越演越烈,雖然物質豐富了,但中秋節原有的文化味、親情味,被濃濃的商業氣息沖淡了。

@古蘭: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整個社會充滿了浮躁的氣息,對中秋節文化的認識缺乏有效的引導,以致逐漸偏離了原本的文化內涵,忽視了對幾千年傳統中秋文化的繼承,從而造成了節日文化資源的浪費。最終的結果,或許就是「有節日無文化」。為社會福利院的孩子高興地吃著月餅、觀看著送來的玩具。

古人過中秋的習俗

一、吃月餅

《洛中記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可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讚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餅面上,後來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

傳說,元朝初年,元蒙統治者懼怕民眾起來反抗,採取每十家派一名士兵監視,十家只許用一把菜刀的高壓政策。人民忍無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節互贈月餅之機,在月餅裡放一個蠟丸,蠟丸中裹著紙,紙上寫著誓言,餅底還貼一張紙做暗示,以此互相號召反蒙復國。浙江溫州一帶稱這種月餅為「三錦」,按當地方言的諧音就是「殺緊」。這大概就是今天月餅外常貼上一張紙的由來。

二、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懸於瓦簷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三、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峰。

中秋節吃月餅的來歷

中秋節美食首推月餅,其起源說法多種。一說元代末年,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張士誠(或說是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眾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於這天夜裡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韃子」(元兵),過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並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為月餅。在後來很長歷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只可惜,近年所產月餅已不見小紙片蹤影,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蕩然無存。另有一說為,明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下元朝殘餘勢力盤踞的元大都北京,捷報傳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傳諭中秋節普天同慶,並將當初反元大起義時傳遞信息的月餅賞賜臣民。月餅從此成為中秋節「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