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秋節有關的散文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中秋節

與中秋節有關的散文

與中秋節有關的散文篇【1】

中秋夜,月兒應圓。今夜中秋,卻令人落寞與憂煩。

遙遙的翹首,等待月圓。月兒幽幽的躲藏雲層,是相思淋濕了她的夢,還是夢將相思丟失。廣寒宮的空曠,是否也讓常娥孤枕無眠。

此夜,有多少悲歡離合,又有多少人將相思種下。徘徊在深深的寂寞的夜色裡,將思念釀造成淚滴,將眷念凝望成永遠。目光鎖住清涼的秋夜,那點點滴滴的片段,回放著溫暖的瞬間。

咋暖還寒的深夜,思念在一點點蔓延,沿著那黛色的遠山。目光投注的地方,你是否也在牽念。

清風無痕,秋意細微。或許,思念也是、一種美好、一種情愫、一種欣然。

紅塵滾滾,人海茫茫,相遇、相識、相知、相眷。彼此,道一聲珍重、說一句祝福,心便安然。亦是朋友,亦是紅顏。若是兩情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古人亦是,今人亦然。

靜靜的夜,輕輕的風,陶醉在人間。

秋蟲呢喃,暗香浮動,如飲山澗清泉。

融融的夜,遙遙的思,翹首悠悠雲天。

今夜,我將文字,氤氳成美好,盈盈成思念。

與中秋節有關的散文篇【2】

歲月無情,人心易老,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到來了,沉睡許久的靈魂終於甦醒了,想到了曾經棲居過心靈的聖地,已經落滿塵埃。我不再像從前一樣的直言歡喜,因為我更深的懂得了這個傳統節日的含義,失散的親人們,想見卻無法相見的痛楚,流漓天涯的朋友,想見卻無緣再見的傷懷,淪陷在風雨中的戀人,想念卻不能相見的難言,團圓這個詞是多麼的沉重啊! 中秋,也許是我們感情中最深的烙印,思念,留戀,往返,盡在這一刻上演。這輪明月,不知承載了多少的悲歡離合,承載著多少寂寞和無奈。

從月缺等待到月圓,從分離煎熬到相聚,人人都盼望月圓人圓,然而團圓又是多麼不易啊!月亮離我們如此之近,它為黑夜散放光芒,喚醒人性的柔情,為人間千古明照,夜夜獨醒,在萬物睡眠時,它在寂寒的夜裡放盡所有的慈悲,溫和的貼進我的心靈,和靈魂對白,撫平一日勞累所致的皺褶和難奈,我想用手觸摸到它,想更深一層的感受它的婉約和柔情,卻總不能和它聚集在一個焦點之上。我只能遠遠的望著它,用我多情的目光填補它的空虛,用它的溫存釋懷我的憂愁。想起失散在沿途的那些親人和朋友,再也無法回到我們的身邊,就好像一層濛濛薄紗覆蓋心田,只能遙遠的想像著,同賞一輪明月的機緣,可憐情深緣淺,過了今夜,月亮又會一點點殘缺,便又流溢成一彎彎的思念,相逢容易,相聚總是如此之難!

想想古人們中秋夜的那份浩然情懷,"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這是多麼絕妙的詩句啊!在冷清的夜間,曾有這般審美脫俗的雅趣和壯麗的情懷。想要約同明月一起乘靈槎,待銀河徹底澄清以後,遨遊太空。天地之大,心界無際,大得足以去幻海游弋,駕白雲,乘長風,唯獨自在。心海無邊,可以同思緒無盡的綿延,在太空之外,人海之顛,出神入化,用盡一腔靈氣換回生命的真諦。清風一縷,入心;白蓮一朵,入境;靜若明月,動若繁星,一動一靜,組成了宇宙的生機,在黑夜裡相輝相映。

在這浮躁的世俗裡,夢想和現實已達不到起碼的平衡度,從心理上漸漸失去了本真,我們總忘記和心靈私語,無法感知精神上的憾缺和難奈。像古人那般的風花雪月,我們很難再遇見了,但我們仍然把中秋節當成傳統的節日來過,又過得是那樣的奢侈,美酒佳餚、一醉方休,醉生夢死在這中秋夜裡。早忘了賞月的雅趣,放眼現實,有品質的憂愁越來越少了,功名利祿的煩燥越來越重,叫我們如何去舞風弄月,以解閒愁呢?如何像古人一樣毫無雜念的吟詩作畫呢?

在這中秋之夜,雖然沒有和親人團圓,沒有和朋友相聚,但我只願做個月下閒人,盡情一夢。不管生活在怎樣殘酷的世道裡,我仍然要效仿古人的那般人豁達超脫,因為我知道曾有人視詩意為天地靈氣,因有了春花秋月,便有了詩的境界,可以讓生命自由的吟唱,無論是快意的豪氣,還是優柔的思郁,都盡在一字一句間,釋放起靈魂的底氣,才會成就思想的正義。詩歌是我今生最親暱的朋友,是它為我解脫困惑,是它陪我度過寂寞時光。每當不堪生活的重負時,它就是我心中最大的救贖,在風風雨雨裡陪我一起度過。

古時候只有粗茶淡飯配老酒,再邀清風明月相伴,不做神仙也勝似神仙,洗盡繁華,獨對冷月,或低訴閒愁一縷,或遙寄情思萬千,或乘清風馳騁天地之間,或幽居荷塘岸默言禪語。無論以何種方式消遣,都不失風趣。 古人總是在月下話淒涼,大概是冷風緊,黃花瘦,再加上月亮之上的千古神話,更能夠讓人體會到那種淒美的心境。 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髮。玉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孤冷淒寂時有沒有愁恨?幾多愁,白了少年頭。 這種悲情切切又不失風雅的詞句,足以觸動心底的幽意。無從取捨,月難長明,情更難以久留,不知不覺今夜又淪落到宋詞裡去了,淪為西樓上的落寞女子,感歎嫦娥奔月的淒美,沉湎唐詩宋詞的纏綿。

年年歲歲,冷秋落心間,不知又冷漠了多少情切,不知又涼薄了多少意綿,不知有多少相思流漓在紅塵的盡頭,又有多少親人淪陷天涯,這月色雖美,卻充滿了哀愁,這月雖圓,卻彌補不了殘缺的情感,星星雖然皎潔 ,卻照亮不了團圓的途捷。我癡迷於月光流動的溫情之中,難捨難離,像是在訴說一個千古神話,用割捨不下的眷念,抒情著最美妙的那一段。夢在風裡飛揚,魂在月色下迷離,月亮牽著我的思緒,一步步向遠方而去,去會見久違的親人和朋友,穿越了燈火的浮世,穿越了黑色的山巒,眼底仍舊白紗翩翩,輕揉了一地碎語,撥動骨子裡的萬種風情,流溢血液裡的柔情似水,在千年的清夢裡,久久品味秋月的淡雅和秋語的溫存。

在這賞月、品月的幽境裡,我用心靈對襯著這浩瀚的太空,像月亮一樣,寄托著許多人的夢和念想,經歷了團圓的美滿,又飽嘗了思念的苦澀,卻無法完成文字間的盡善盡美。在這吟風詠月的情趣中,我細細地感受著生命的美妙,感受著靈魂的安暖,感受著百味人生。

放任心空自由自在,放任月光如流水,綿綿潺潺…

與中秋節有關的散文篇【3】

就在中秋節的前夕,來勢洶洶的莫蘭蒂颱風,從台灣南端的海上掠過。強風復以豪雨,大地景致丕變。

一根根攔腰折斷的電線桿,一排排倒伏仆地的行道樹,驚懾著正處風雨籠罩中的人們,也幾乎聲斷了中秋佳節團圓賞月之夢。轉移了怵目驚心的災情畫面,調整著風雨飄搖的起伏心靈,一首描寫山居平靜生活的〈山居秋暝〉詩篇,便輕巧地於外頭風強雨驟之際,躍入眼簾。

這是一首唐朝王維的詩,詩云:「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在此一明月與清泉的大地視野裡,感受大自然動靜之間的氛圍幻化,流淌雨後秋涼的山林意境,讓那原本躁動不安的心思,竟然在不知不覺之中,慢慢地沉靜了下來。

走進了這空山新雨的寧靜境界,探訪了那松林幽篁的月韻大地,古代多少有關明月的風流韻事,也就在颱風呼嘯而過的風雨聲中,逐漸從悠遠的歷史長河中輕輕浮現。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不同的時空夜色,相同的古今孤寂,只不過李白是獨酌於月色皎潔的花間月下,而我則系隱居於風雨瀰漫的書房燈前而已。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唐朝詩人李白的這首〈月下獨酌〉,系為五言古詩。此詩的背景為花間,道具是一壺酒,角色只有自己,動作則系獨酌,這種飲酒的場面,顯然相當的單調孤寂。然而,李白卻把這種寂寞的月夜花間,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透過驚人的想像力、曠達的胸襟,描寫了一場以月亮和孤影為伴,酣飲歌舞的奇特幻化場景。讓原本無情的「物」和有情的「我」這兩者之間,產生了不可思議的心靈交流、以及物我合一的超然境界。

李白的才情自然流露,表現手法靈活自如,在他大氣磅礡的詩情筆下,大自然的山、水、風、月等現象,都成為懂得詩人心情的知交朋友。此種生動的大自然取景,和宋朝蘇軾〈前赤壁賦〉中,「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的心靈意境,則頗有曲韻相通之處。

然而,相對於〈月下獨酌〉的場景,系屬於當下時空的現在進行式,李白的〈把酒問月〉,則更是穿越時空、往來古今,在今人古月以及今月古人的歷史長河映照之中,數度悠遊、徜徉迴旋。而那馳騁於古今的詩文內蘊氣勢,則顯然有別於花間月下獨酌時的兩人對影。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在這首〈把酒問月〉詩詞中,「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意喻著月亮的綿長永恆,人生的幻化無常。雖然,古人不見今時月,但是古月依然照今人,以如此恢弘的心思以對,古人、今人就像是逝去的流水一般,雖然時光永遠不會再行回頭,但他們所曾見到的那輪明月,卻是亙古如斯、毫無變易。

整首〈把酒問月〉詩中,從酒寫到月,從月又回歸於酒,也從空間的場景描繪,寫到時間的心靈感受。它跨越了物質的制限,連結了時空的古今長河。而此一貫串永恆與變易的哲理意境,如衡之宋朝蘇軾的〈前赤壁賦〉一文,則也頗有著一番異曲同工之妙。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終究,對於事物的解析和看法,似乎僅繫於個人的一念之間而已。

同樣以明月為主題,蘇軾的〈水調歌頭〉,則顯然另有一番綿綿的親情境界存乎其中。詞前的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不僅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也很明顯地反映了作者複雜的情感,因為此時的蘇東坡與胞弟蘇轍,已經有七年時光未得團聚了。

面對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當一輪皓月當空,遍地銀輝灑落之際,此刻的蘇軾的心潮起伏,於是乘著酒興正酣之際,揮筆寫就了這首傳頌千古的詩詞名作。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這首詞的起句,蘇軾沿引了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詩意,採用「明月幾時有?」的問句,把讀者引入此一帶有哲理意味的廣闊世界之中。他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卻又隱約在讚歎著中秋的美景,並且在這綿綿意境中,涵蘊著對人生意境的層層潑墨。

蘇軾的〈水調歌頭〉,設景清麗雄闊,心思優遊於月下廣袤的清寒世界,來回馳騁於天上人間的開闊視野,並且將這些所見的外在景物,與內在豁達的胸襟予以結合,體現出了蘇詞意境中豪放飄逸的風格。而蘇軾後來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以及在〈前赤壁賦〉中所描繪的月下泛舟,那種飄飄欲仙的人間感覺,似乎皆與此種思維有所關聯。

伴隨著整天綿延不絕的強風大雨,莫蘭蒂颱風終於逐漸遠揚。就在中秋節這一天的黎明時分,颱風再度臨去秋波,讓高雄下起了一場超大的豪雨,只是下雨的時間不長,約僅一小時左右的光景而已。隨著颱風雨霽、積水漸消之後,原本陰沉黝黑的天空,終於轉成淡淡的白雲布敷,而那隱匿雲端的太陽,竟然也於中午時分,露出了燦爛的光芒。

張九齡〈 望月懷遠〉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以及許渾〈 秋霽寄遠〉的「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 ,這種對著明月傳送相思的期盼,在這颱風才剛剛過後的中秋夜晚,似乎顯得特別的殷切。慶幸的是,月娘知人心,浮雲淡如紗,在這風雨過後的高雄東方夜空,終於出現了朦朧的月亮光影,正在溫柔地俯視著滿目瘡痍的街道樹影,以及餘悸猶存的市井小民。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仲秋風雨後,古月依舊照今塵……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