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中秋節都做什麼
古人中秋節活動
中秋節吃月餅到元代已更加「講究」。元末陶宗儀的《元氏掖庭記》中記述過元武宗海山過已酉(公元1309年)中秋節的情況。中秋之夜,元武宗與諸嬪妃泛舟於皇家的太液池,設宴取樂,所上食物相當豐富:「薦蜻翅之脯,進秋風之鯰,酌元霜之酒,啖華月之羔」。這裡的「啖華月之羔」即為「吃月餅」。
到了明代,「吃月餅」已為中秋節固定風俗。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還有「團圓餅」、「團餅」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稱,「中秋,登樓玩月,多用西瓜、團餅,亦取月圓之義。」
明代,中國古人過中秋還出現了新氣象,現代必不可少的「月餅」,成為時人過中秋節之必備,現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崇禎《嘉興縣志》稱,「十五是為中秋,作餅肖月形,曰『月餅』,有相饋遺者,取團圓之義」;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也有相同說法,「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不僅南方人喜歡中秋送月餅,北方人亦然。嘉靖《威縣志》記載,「中秋置酒玩月,為月餅饋之。」
中秋送月餅風俗是怎麼形成的?據說緣於「走月」活動。所謂「走月」,就是乘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時間,「走月」活動就已出現。筆者蘇北老家有一則「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元末朱元璋起義時,相約「殺韃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權。元代,蒙古人對民間集會控制極嚴,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餅的習俗,將約定起義時間的紙條包在月餅裡送出,從而完成了起義總動員,「送月餅」風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廣泛流行。當然,還有另外一說,送月餅「殺韃子」,是吳王張士誠想出的主意。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中秋好去處
雲南羅平九龍瀑
秋天是最適合看九龍瀑的時候,水量不小,也最清澈。《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中國第四美的瀑布。層層迭迭幾個大小的瀑布下來,有點兒婚宴時從好幾層酒杯上倒香檳的感覺。
地址:陝西省榆林市佳縣
遼寧盤錦紅海灘
紅海灘出現的時間太短了,只有選擇恰當的地方和時機,才會看到退潮後鮮艷的鹼蓬草的美麗畫面。國慶期間是難得的時機。
地址: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棠樾村
赤峰的達裡諾爾湖
每年10月是西伯利亞的天鵝南下過冬的時節,這裡成為天鵝遷徙的中轉站:除此以外,沿途的風車、金黃色的林蔭道、稍遠點的阿斯哈圖石林,都令人心醉。
地址: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
中秋送禮的由來
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的活動。但作為一個節日,中秋節盛行於唐朝,至明清時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主要節日之一。明代以來,有關中秋賞月吃月餅的記述已經很多。《宛署雜記》說,每到中秋,百姓們都製作麵餅互相贈送,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場店舖裡賣的月餅,多用果類做餡子,巧名異狀,有的月餅一個要值數百錢。《熙朝樂事》裡也說,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民間以月餅作為禮品互相贈送,取團圓之義。
還有一種說法是,中秋送禮之所以成俗,與古代科舉考試有關。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每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農曆八月裡舉行。此時月圓桂香,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因此,每到中秋,必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的重要風俗,而送禮物給當年高中者也成為慶賀的形式之一,不管是送麵餅還是其他東西,大家都是為了表達心中的美好祝願,可以說中秋送禮正好順應了當時的潮流,並自此經朝歷代,盛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