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秋節的風俗習慣_台灣有哪些中秋節習俗
台灣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1、祭祖
在台北過中秋,是要祭祖的。普通台灣人的家中都供有祖先。中秋節的時候,會在擺有祖先牌位的桌子上,擺上「三牲」和「三素」。所謂的「三牲」是指雞肉、豬肉和魚肉,所謂的「三素」是指三種水果,至於什麼水果倒沒有特別的界定。
2、祭拜土地公
在台灣農民中,過中秋時,則要祭拜土地公。此習俗是要感謝土地公保佑其有豐富的秋收。除了祭祀土地公,農民還得在田間插設「土地公枴杖」,是以竹子夾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間。在台灣南部,森林茂密,農民們在中秋之日,還有祭拜樹王公的習慣。
3、拜月娘
閩南話中,月亮被稱為「月娘」或「月娘媽」。每逢中秋,台灣民眾大多要「拜月娘」,在香案上擺上月餅、柚子、柿子,祈求闔家平安。祭月的活動男士可以參加,但拜月的活動男士就不能參加了。所以在台灣,「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
4、吃鴨子
高雄縣飼養水鴨的風氣很盛。中秋節前後正是水鴨公初長最嫩的時候,美濃地區的客家人往往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加菜,成為當地中秋的特色。台南地區則有在中秋節吃麻薯的習俗。
5、烤肉
跟祭祖先一樣,台灣人過中秋節也不能少了烤肉。每到中秋節的傍晚,家家戶戶就會拿出已經醃好的肉在自家的陽台或者庭院裡開烤。中秋節當天,公園裡到處都是來燒烤的人。台灣人認為烤肉活動的時間比較長,能大大促進親友間的情感交流。
台灣中秋節美食
吃月餅
高雄縣飼養水鴨的風氣很盛。中秋節前後正是水鴨公初長最嫩的時候,美濃地區的客家人往往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加菜,成為當地中秋的特色。宜蘭地區中秋節除了吃月餅外,還吃一種叫「菜餅」的食物。菜餅以麵粉為材料,中間抹上黑糖烘焙而成。台南地區則有在中秋節吃麻薯的習俗。
近年來,台灣的中秋節又發展出一種新的活動——烤肉。此外,台灣一食品公司根據消費層次的不同需求和中秋節期間暑氣未消的特點,推出全新概念的中秋雪月餅。何為雪月餅?雪月餅就是冰淇淋月餅,清涼降溫,口感滑爽,內餡分三種口味——香檳甜心、夏威夷派對、維也納咖啡。此款月餅還全面採用日式精緻包裝、具有保溫作用的保力龍包裝盒,保證雪月餅在一定時間內不融化。
吃烤肉
據台灣「中廣新聞網」報道,儘管台當局全力推行節能減碳,但中秋節烤肉活動還是一樣受歡迎。不少小區甚至封街烤肉,藉著中秋烤肉和街坊鄰居感情交流。而家人彼此間,也可藉著烤肉,從準備食材、生火到燒烤,進而促進親子間的感情交流。也難怪有小學生會把中秋節和烤肉連結在一起,反而主角月餅和文旦(即柚子,編者注)並不是這麼受歡迎。
另外,不可不提的是台灣還有一些與女性有關的中秋民俗,如:中秋夜祈求長壽:台灣民間相傳,中秋夜睡得越晚越長壽,尤其是少女在中秋夜晚睡,會使自己的母親長壽。祈求嫁得如意郎君: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園中的蔬菜和蔥,就表示她將覓到一位如意郎君。
台灣中秋節吃芋頭寓意
台灣地區民間有句食諺:「七月半鴨,八月半芋。」意思是中秋節期間的芋頭最好吃。台灣地區人們對芋頭感情很深,擬人化地把芋頭分為芋母、芋子、芋孫。節日期間,幾乎家家戶戶購買芋頭,做芋餅、煮芋飯、蒸芋果 、烹芋湯、搗芋泥、炸芋棗……簡直可以拼成洋洋大觀的芋頭全席。中秋夜拜月娘自然也少不了「八月半芋」,人們視芋為「余」,隱喻年年有餘,並借此作為豐收的好兆頭。台灣地區高山族雅美人對芋頭更是崇拜至極,視芋為「魚」。中秋節期間倘有新船下水,必須要把自家種的芋頭搬上新船壓艙,剪綵儀式後的翌日再把芋頭從船倉裡搬出來分贈親友近鄰。台灣地區的民謠中也有不少唱到芋頭,其中膾炙人口的《天烏烏要下雨》唱道:「天烏烏,要下雨,阿公扛鋤頭去掘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