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重陽節的習俗_重陽節各地習俗有哪些
我國重陽節的習俗
九月九日習俗1: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九月九日習俗2: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九月九日習俗3: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九月九日習俗4: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傳統美食
重陽糕
在中國重陽節時吃花糕的風俗早在漢代就有,據當時的《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食人長壽。」其中「食蓬餌」,就是吃蓬糕的意思。「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陞」、「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
重陽糕亦稱「花糕」,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夾餡並印雙羊,取「重陽」的意思。蒸重陽糕方法與蒸年糕相同,不過蒸糕要小一點,糕要薄一點。為了美觀中吃,人們把重陽糕製成五顏六色,還要在糕面上灑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陽糕又叫桂花糕),這樣製成的重陽糕,香甜可口,人人愛吃。
其後重陽糕更衍生出眾多品種,名目繁多,如配以梨、橙和玉榴等不同果料的「春蘭秋菊」;以栗黃、銀杏和松子肉為佐料並捏成獅子面目的「獅蠻糕」;也有於糕上置小鹿子數枚,與「福祿壽」中的「祿」諧音的「食祿糕」。
菊花酒
菊花盛放於秋季,經霜耐寒,有卻風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因古時有飲菊花酒成仙的傳說,菊花向被視為寓意長壽的吉祥物。根據古籍的記載,重陽節飲菊花酒的風俗最遲於西漢已成定俗,並且多與重陽登高、賞菊等習俗緊密相連。菊花酒一般是在前一年的重陽節釀製,第二年重陽始熟而飲用。
重陽節各地習俗
就貴州而言,如黔東北的土家族較為重視,重陽節時要打糯米粑粑,磨豆腐,祭「家虎」,不少地方還流傳著「重陽不打粑,老虎要咬媽;重陽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的民諺呢。另外,貴州一些地方有將米花、黃豆、茶葉、炒米等一鍋煮,做成「豆茶」的習俗,聽說種類頗多,如清豆茶、紅豆茶、白豆茶等。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裡九重陽,收呀麼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麼上了場」。陝北人晚上過重陽節,因為白天忙於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吃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重陽節在香港是法定的假日。香港開埠以來,節日一般依據華人風俗而放假,其中清明是春祭,重陽放假,順理成章作為秋祭,故重陽拜山是香港人特久的風俗。重陽到,香港市民或舉家登高,或掃墓祭祖。由於香港的主要墓園都在山上,掃墓的同時也實現了登高,頗切合時節。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