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古人在這天有什麼習俗
重陽節古人在這天的習俗1: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人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的記載。明清時,北京地區登高頗盛,《燕京歲時記》云:「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故宮御花園裡也有登高之山。而近代的北京香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閣等等,也都是登高勝地。尤其是滕王閣,因唐代王勃於重陽節時在閣上寫出千古名文《滕王閣序》,更聞名天下。
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源於古人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上山遊玩,躲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另一種說法是,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閒。這時山野裡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和藥材。這種上山採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
重陽節古人在這天的習俗2:吃重陽糕
和登高相聯繫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現在重陽節吃糕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青睞,正是取其吉祥之意。
據史書記載,重陽節吃糕早在漢代《西京雜記》就有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食人長壽。」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記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蓬餌就是最初的重陽糕。
九月正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重陽糕又稱桂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節古人在這天的習俗3:飲菊花酒
菊花,是我國是長壽名花,又名「延壽客」。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後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更要飲菊花酒。《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