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臘八粥怎麼做_山東臘八粥製作方法
山東臘八粥製作方法
原料:糯米、小米、紅豆、花生米、紅棗、栗子、芝麻、核桃仁、杏仁、瓜子仁、葡萄乾、桂元、桂花、紅白糖等。這些原料品種,可增可減,沒有統一標準,以合口味為宜。
操作:這是主要環節。先將米和紅豆及花生米用清水淘洗乾淨,再用清水把紅豆和花生米浸泡2小時,然後將豆及花生米撈起加水(適量)放入鍋中煮開。水沸後改用微火煮至七成熟,再放米類及蓮子,要隨熬隨攪,防止鍋底粘結。待粥將要粘稠時,再將準備好的棗、栗子(去皮)、芝麻、核桃仁、杏仁、瓜子仁、葡萄乾、桂元及紅白糖放入,用文火煮。如果材料齊全,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添加少量的桂花、玫瑰、椰絲、椰蓉等,以增添臘八粥的色、香、味。
山東臘八粥食俗
在山東 「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裡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裡當差們喝的。
吃臘八粥的來歷
釋迦牟尼原本是王子,他深切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遭遇,二十九歲時,毅然捨棄了王族生活,去探求解救人生痛苦的方法。相傳,一天釋迦牟尼來到一片茫茫無際的荒漠,又饑又渴,終於不支倒地。這時,恰巧有個善良的牧羊姑娘路過,忙將隨身所帶的雜飯與泉水調煮成粥,餵給釋迦牟尼吃。釋迦牟尼醒來後,謝過牧女,繼續前進,以堅韌不拔的毅力修行了六年,終於在十二月初八那天得道成佛。從此以後,凡逢十二月初八,各佛寺均傚法牧女獻粥,取香谷、果實煮粥,供於佛像前。
遠古時期,人們往往在冬季用獵獲的禽獸祭祀天地、祖先,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古代「獵」、「臘」是同一個字。沿襲下來,就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替之際的十二月稱做「臘月」。據古書記載,在南北朝時,就流傳著「臘鼓鳴、春草生」的民諺。說的是在臘月,農民為了喜慶一年的豐收,敲打臘鼓,跳起各種舞蹈,預祝來年再有一個好收成。
中國古代民間有在冬至前後食用「赤豆粥」的習俗。如《本草綱目》赤豆條記載,傳說中那位頭撞不周山的共工氏有七個「不才」兒子,「以冬至死為疫鬼」,故於是日作小豆粥,來祓除瘟神疫鬼。這個節日風俗,後來和佛教紀念「佛祖成道,的「五味粥」逐漸融合,宗教迷信的成份也逐漸淡薄下來,成為入臘以後的節日佳品——「臘八粥」。
煮臘八粥,除了用各種糧米、雜豆外,各地根據出產還放上栗子、白果、;菱米、苡仁以及芡實、蓮子等,用文火燉上一整夜,「臘八」清晨圍爐熱食,真是別具風味!
冬天吃「五味粥」、「赤豆粥」以至「臘八粥」的風俗,雖來源於神話故事,但對人體健康也確有一定好處。如赤豆,也叫赤小豆,不僅有營養,也是《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的藥材,赤小豆雖然不能避疫驅邪,卻有利水行血、健胃、消腫的作用,特別對預防腳氣病有很好的功效。臘月初八的一些風俗,由於它對我們有許多好處,故一直流傳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