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除夕夜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除夕

關於除夕夜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傳統習俗

一、守歲

守歲,等待新一年的到來。「歲」,中國古代與「年」相通用,歲即是年,年即是歲。「除夕」即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之意。

舊時臘月三十夜晚,人們吃完年夜飯後,就按各自分工,各司其職。家長要主持祭拜神佛、祖先,迎接「全神下界」。孩子們跑到戶外放鞭炮、煙花,婦女們則要忙著準備包餃子的面和餡。忙罷,全家老少圍爐而坐,邊吃乾貨、瓜果,邊說古論今、打牌、下棋,通宵不眠,謂之「守歲」。據說,守歲的風俗在晉代就已十分流行。

二、壓歲

子夜時分,隨著辭舊迎新時刻的來臨,鞭炮聲、歡笑聲、祝福拜年聲響成一片,交織在一起,家家呈現出熱情奔放、歡樂祥和的景象。孩子們此時最期待,也最興奮,他們紛紛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們則要忙不迭地給「壓歲錢」。壓歲錢古時稱「壓祟錢」、「壓勝錢」,其最早出現在漢代。壓祟錢並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錢幣,而是一種鑄成錢幣形狀的玩賞物,有避邪壓魔的寓意。長輩給小輩壓歲錢,是希望小輩平安幸福,遠離晦氣和災難。

三、踩歲

此外,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秸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四、團圓飯

除夕之夜的年夜飯是春節活動中最重要的一項,是中國人全年吃的最長的一頓飯,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家庭宴會。

除夕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年夜飯也叫「團圓飯」「閤家歡」,是一年中的最後一頓飯,全家圍坐在一起共進晚餐,辭舊歲。

在菜餚上盡最大努力而使其豐富,寧可將其剩下,為的是取「頓頓有餘」、「年年有餘」的口彩,預示全年豐衣足食。年夜飯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魚,年年有「魚」,一年有「余」,圖個吉祥,圖個喜慶。

這頓飯是全年吃的時間最長的一頓飯,席間要向老人敬酒,全家共賀。

如今年夜飯早已超出了「吃」的範圍,而在於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溫馨和關愛。年夜飯既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有希望之意。

五、放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驅逐鬼怪,或迎神。後來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成為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誌。

宋代出現了火藥爆竹,即現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藥爆竹,沒有竹子的地區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於是成為全國性的風俗。

後來,爆竹本身的喜慶色彩使得人們對於爆竹的象徵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用喜慶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辭舊迎新」的文化象徵符號。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體驗到舊與新的差別,使生活更加富於藝術美感。

來歷故事

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每到夏歷的臘月三十,夕就出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

這年臘月三十,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這時,村外來了個半大的孩子,只見這孩子長得濃眉大眼,漂亮可人。

這小孩子來到村東頭見到一位老婆婆,便問起大家為何驚慌。老婆婆無奈告訴孩子夕又來做亂,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攆走」。老婆婆答應後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夕」闖進村。發現村裡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了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辟里啪啦」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小孩兒——年在哈哈大笑。「夕」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年的許諾。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獸的辦法。為此,大家紛紛都去拜會年,也就是現在的「拜年」(拜年的由來);大家都把年的圖帖在門口或窗前,叫做年畫(年畫上的那個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這一天就叫做除夕(除夕的由來)。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描寫除夕的古詩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除夕

明·文征明

人家除夕正忙時,我自挑燈揀舊詩。

莫笑書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詞。

除夕

清·趙翼

燭影搖紅焰尚明,寒深知己積瓊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要聽雄雞第一聲。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