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我國各地有哪些傳統習俗
各地傳統習俗
咒雀
驚蟄咒雀,目的是在這一天咒過鳥雀,直至穀物成熟時,鳥雀都不敢來啄食穀物。雖然屬於無稽之談,但也是農家愛惜米谷的表現。雲南宜威,驚蟄時兒童咒雀,一定要把自己家所有的田埂走遍,才可以回家。有咒雀詞道:「金嘴雀,銀嘴雀,我今朝,來咒過,吃著我的谷子爛嘴殼。」
撒石灰
時值驚蟄,民間多有驅蟲之舉,江西南昌在這天炒豆,名曰炒蟲;b#溪一帶將石灰撤在廳柱礎石旁,據說不生蟲蟻。廣東大浦家家都將黃豆或麥子反覆春炒,以驅除蟲蟻。湖北天門一帶,兒童敲打征鼓木梆,歌唱遊行,稱為趕蝦蟆;湖北恩施則用石灰撒地,畫出弓箭形狀,稱之為射蟲。江蘇堆寧這一天炒栗子,稱為爆蟲;常熟一帶的居民在白紙條上用紅筆寫「二月二,諸蟲螞蟻直人地」字樣,貼在桌腳床腳,以驅蟲蟻;鎮江等地用守歲剩下的蠟燭照蟲;松江則有燒蛇王香的做法。
我國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各省,每年有六個月以上溫度超過十七攝氏度,冬季也常在三攝氏度以上,氣候溫暖,雨量較多。各季節的空氣也異常潮濕,最宜於各種寄生蟲的繁殖。其中最足以稱為禍患的,如瘧蚊、虱子、跳蚤、鉤蟲、血絲蟲等等。南方人體質遠比北方人差,這也是一大原因。所以防除害蟲,華南比華北更為重要緊迫。福建有諺語道:「驚蟄不殺蟲,寒到五月窮。」
石灰性辛溫,略有毒,能吸收濕氣,使物體乾燥、堅實而不腐敗,這是它的特點。在醫學上,主治惡瘡、癲痛等,和鹽一起用,還能癒合創口,凝固血液,有止血的功效。把石灰貯藏在瓦甕裡,收藏食物,可以避免潮濕、腐爛及生蟲子。《千金月令》稱驚蟄這一天,把石灰撤在門檻外,可徹底驅除蟲蟻。
撒蜃炭
蜃是水中蛤類的總稱,各種蚌類和牡礪都屬於蜃類。將蜃殼燒成灰,稱之為蜃炭,能除蟲防濕,其功用和石灰相同。
自古時起,人們就用蜃炭預防疾病及保護棺撐等。據《周禮·秋官》記載:「赤髮氏掌除牆屋。以屋炭攻之,以灰灑毒之,凡隙屋,除其狸蟲。」狸蟲就是跳蚤、虱子之類的東西,都是傳染疾病的媒介,故而需用蜃炭和水灑遍房屋的每個角落以滅虱蚤。《禮記·植弓》中載:「有虞氏瓦棺,始不用薪,夏後氏塑,周殷人棺撐,周以蜃炭。」另有《周禮》載:「掌度,掌斂互物z物,以供間擴之用。」鄭玄注日:「互物者,蚌蛤之屬。間,塞也。擴,穿中也。將葬,先塞屋灰以御濕,使棺木不朽。」
周代石灰還沒有出現,所以蜃炭很是被人珍視,只有貴族和富豪之家才能使用。《左傳·成公二年》中記載:「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注曰:「燒蛤類為炭以瘞葬。」把蛤燒成灰用來填塞棺掉,在當時是諸侯們使用的一種方法,屬厚葬。蜃炭價值之貴重由此可知。而如今凡是近海及臨近江河的地區,產蛤量多的,都可大量利用蜃炭以除溫驅蟲。
傳統食物
煎香油餅
香油就是芝麻油,是用芝麻籽搾取的脂肪油,性甘微寒,是淡黃色或金黃色的油狀液休,暴露在空氣中也不易蒸發,主治暗啞,通大小腸,敷治各種惡瘡,殺蟲,禿髮的還可用它生發,《本草綱目》稱芝麻油可解熱毒,滅毒蟲。用香油煎炸食物,香氣四滋,可使灶台上的蟲類絕跡。驚蟄這日各地均有煎食糕餅的風俗。俗稱熏蟲。
吃韭餡餅
這一天,用韭菜做餡餅,是因為韭菜性辛微酸,含有揮發性油質,能散疲活血,溫中下氣,補虛壯陽,在腸內起消毒作用。韭菜汁外用可除各種蛇蠍惡蟲之毒,如果有蟲子爬人耳內,用韭菜汁灌人就可將蟲子趕出。
炒驚蟄
在廣東大浦等地,會於每年的驚蟄日夜,各家各戶炒黃豆或麥粒,炒完春後又炒,反覆多次,邊做邊說:「炒炒炒,炒去黃蟻爪;春春春,春死黃蟻公。」這是因為,當地有一種黃蟻,只要有人家藏了糖果之類的東西,就會惹來很多黃蟻吃,極惹當地人的厭惡,因此就有了炒驚蟄習俗的流傳。民間認為這樣做可以減少黃蟻的危害,並且當年家中會蟻縷皆無。
吃炒蟲
驚蟄雷動,百蟲「驚而出走,從泥土、洞穴中出來,於是蟲蟻開始活動,逐漸遍及田園、家中,或殃害莊稼,或滋擾生活。因此驚蟄期間,各地民間均有不同的除蟲儀式。
浙江寧波地區的農家視驚蟄為「掃蟲節」,他們拿著掃帚到田里舉行掃蟲的儀式,比喻將一切害蟲都「掃除」千掙。如遇上蟲害,江浙一帶的家家戶戶就紛紛將掃把插到田頭地間,以請掃帚神來幫助消除蟲災。
客家民間則以「炒蟲」方式,達到驅蟲的目的。驚蟄這一天,閩西古汀州地區客家人,或在熱水中煮帶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谷。民間認為這樣可以消滅多種小蟲,故俗語稱「炒蟲炒穿,煞(煮)蟲煞穿」。
驚蟄是冬眠昆蟲開始復甦活動之時,因此客家先民主張早期滅蟲。驚蟄日,汀州客家還有吃芋子飯或芋子餃的習俗,以芋子象徵「毛蟲」,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蟲。
在江西上猶、崇義一帶以及吉安遂川客家,驚蟄日上午,農家將谷種、豆種、南瓜、向日葵子及各種蔬菜種子取一小撮放入鍋中干炒,謂之「炒蟲」。炒熟後分給自家或鄰居小孩食之。據說如此一來可保五穀豐收,不受蟲害。
粵東梅州大埔縣也有炒驚蟄的習俗。有書中記載:「大埔有一處奇俗,名曰妙驚蟄。每年到這一天的晚間,每家每戶都取出黃豆或麥子,放在鍋中亂炒,炒後搗爛,搗爛後再炒,反覆炒十餘次。其原因是在大埔這個地方,有一種很小的黃蟻,凡是家裡所藏糖果等食,必蜂聚而食。人們相信,在這一晚炒了豆麥等物,黃蟻就可以除去了。在炒黃豆及麥子的時候,嘴裡要念道:『炒炒炒,炒去黃蟻爪;春春春,春死黃蟻公』。」
廣西金秀縣的瑤族在驚蟄日家家戶戶要吃「炒蟲」。「蟲」炒熟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嚼,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時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恭喜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所謂的「蟲」是用玉米來代替的。
吃炒豆
在山東的一些地方,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當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熏死害蟲。在陝西,一些地區過驚蟄有吃炒豆的習俗。人們將黃豆放在鹽水中浸泡後再在鍋中爆炒,發出僻啪之聲,表示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在山西的雁北地區,農民在驚蟄日吃梨則意為與害蟲別離。
特別的習俗
蒙鼓皮
驚蟄是由於雷聲引起的。古人想像雷神是位長了翅膀鳥嘴人身的大神,一手持捶,一手連擊環繞週身的多面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敲天鼓,人間也把握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註: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吻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應順應天時,凡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驚蟄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於何時,無跡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倣傚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吃蠍子毒
黃豆即淡黃色的大豆,一年生穀類植物,性甘溫。若供食用,能製作豆腐、豆油、豆漿以及醬油,富含維生素;供藥用,能寬中下氣,利大腸。消除水脹腫毒。
蠍子為蜘蛛屬,長三寸左右,色青黑,額上有一對觸鬚,如同蟹整。蠍子頭、胸部都很短,腹部十三個環節,尾部有毒鉤,能注射毒汁殺人,生活在塵土中,捕捉蜘蛛、小蟲等為食。春雷鳴動時,蟄伏的蟲子都被驚起,而這種蓄人的蠍子也將出動,因此這一日炒黃豆給全家人吃。托名為吃蠍子毒,認為若吃盡其毒,就可避免被蠍子蓄。
陝西鳳翔煮食元宵,稱為蛟蠍子;陝西臨漁年初所制的干餅在此時拿出分給眾人,稱為咬蠍尾;江蘇沛縣將炒黃豆加糖給小孩子吃,以免蠍哲,稱作吃蠍子爪。這些習俗,都意在讓人們注重防範蠍子為害。我國北方,蠍子最多,因此關於蠍子的習俗頗為流行。西北邊區如新疆吐魯番等處也是這樣。當地蠍子為害極大,民間還流傳著蠍子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