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有什麼歷史的淵源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春節

春節有什麼歷史的淵源

春節的歷史淵源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社會。在農耕社會,古人不斷觀察時間變化,季節更迭,逐步掌握了一年四季週而復始的自然規律。「春節」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日子,意味著春天的開始和希望的萌生,它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

春節俗稱「過年」,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年」的記載。信奉自然神靈的古人認為豐收是神的恩賜,要舉行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種祭祀一年舉行一次,具有很強的週期性,過年就是增歲。商周時期,上至宮廷下至民間,除夕之夜都要舉行驅邪逐疫儀式,慶祝豐收、祭祀祖先和求神降福,期望保佑一年的祥和平安。

現代的春節活動中仍有一些相關的習俗和信仰,便是這種古老文化保留至今的歷史遺存。

春節的形成

漢代是中國年節形成的時期。漢武帝時期,開始將春節固定在每年正月的初一,由此逐漸昇華為民族節日。以正月初一為「年」,燃爆竹、換桃符、守歲等民俗也由此興起,圍繞春節的文化創造越來越活躍,儀式越來越完整。兩千多年來依次延續並演化為中國的第一大節日。

由於曆法的原因,春節總是在公歷1月21日到2月20日這個幅度內有規律地跳來跳去。雖然在農曆作為日常計時曆法已逐漸淡出了都市人的生活,可是,農曆正月初一才是一年的開始,這個觀念仍然頑強地根植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意識中。春節期間,無論大人小孩都會用傳統的農曆計算日子。

春節的世俗化演變

春節的習俗與功能在唐代發生了重大變化。盛唐氣象,百業興旺,思想昌明,文化繁榮。從這個時期開始,春節慢慢從驅邪祈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過新年的重點由祭神轉向了娛人。可以說,在唐代以後,春節才真正成為普天同慶,億民歡度的「佳節良辰」。

明清時,新年習俗的禮儀性、應酬性逐漸加強。人們在新年之際相互拜年,饋贈禮品。此外,遊藝性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此期間,耍獅子、舞龍、演戲、說書、扭秧歌、蕩鞦韆、踩高蹺、跑旱船、做手工、玩遊戲、比才藝等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各地舉辦的廟會活動豐富多彩,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歡樂。

春節在當代生活中

中國最早的曆法「夏歷」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一月作為正月,正月初一也被稱為「元旦」,即「第一天」的意思,這是新年的開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正式使用公元紀年。「元旦」與「春節」分別被俗稱作陽曆新年和農曆新年。自此,「春節」之名被正式列入中國的節日法典。

當代的「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法定假日,古老的新年被賦予了時代的色彩,各種新鮮潮流的、絢麗多彩的過年方式,營造出濃濃的年環境、年氛圍、年情結、年文化,顯現出中國春節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