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貼福字的傳說是什麼
傳說故事
第一個說法是,姜太公當年封神時,他的老婆也前來討封。姜太公一身正氣,哪裡容得,便生氣地把他老婆封了一個「窮神」,並限制她不得到有「福」字人家去串門。封窮神這一天正是舊歲除夕。百姓知道了這個情節,於是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了「福」字,不讓窮神進家門。
第二個說法是,春節貼「福」字,源於明太祖朱元璋。一年正月,朱元璋微服出訪,在一個鎮上看見許多人圍觀一幅畫,畫上繪著一個赤腳女人,抱著一個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婦女大腳因古代中國婦女以纏足為美 。朱看後以為是百姓有意譏笑他的大腳馬皇后,因馬皇后也是淮西人。他 回宮後,吩咐軍士們到鎮上去調查:那幅畫是何人手筆?哪些人去圍觀過?規定凡是沒有圍觀和譏笑的戶,一律在家門口貼上「福」字。過了兩天,軍士們據此前去抓人,發現家家戶戶都貼有「福」字,都表示不曾圍觀和譏笑大腳婦女,此事便不了了之。從此,人們感覺貼上「福」字可以保一家平安。
第三個說法是,春節貼「福」字,並把此字倒貼,與清朝恭親王福晉有關。一年春節前夕,恭親王的大管家為討親王歡心,按例寫了斗大的「福」字,讓手下的人貼在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一個家人因不識字,竟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非常氣惱,欲鞭笞懲戒。他的大管家是個能說善道的人,為避免牽連怪罪自己,趕忙跪下陳述:「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此乃吉慶之兆也。」恭親王聽了覺得此說合情合理,反怒為喜,讓大伙合說:「恭親王府的福到(倒)了!」他們以為,吉祥話說千遍,金銀財寶增萬貫。遂賞賜大管家和那位家人各五十兩銀子。從那時起,從王府到民間,很快就形成了春節倒貼「福」字的風俗了。
貼福字的發展
在貼春聯的同時,人們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這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法講究
快過年了,現今的一些商業單位都會在這個時候送福上門,也算是一種廣告行為吧。福字每家都要貼,但是貼「福字」在青島地區非常講究,如果萬一貼得不對,可能會適得其反。
「福字」分正福、倒福和各類小「福字」,根據「福字」的大小,該貼在什麼地方一定要記住。「倒福」斗方,要坐北朝南貼在門廳的正前方,這叫做「福入廳堂」,但一家只能貼一個,如果貼多了,叫做「重蹈覆轍」不吉利;正福也是斗方,一家也只能貼一個,須座東面西,象徵「福如東海」;門福必須是正福,曾經看到過把倒福貼在大門外,青島話叫做「昏逡」,誰家的福到了門口不讓進門,門外貼「倒福」會讓一家有一種流年不順的感覺。所以門福必須要正福。另外還有抬頭福,旺財福等都要各歸其類。
貼福字的講究是老祖先們幾千年總結出來的經驗,該貼到什麼位置都是按照天干地支排列出來,絕對不是哪個人隨便一說。比如窮人家貼「窮福」,過去那些欠債的窮人往往過了小年或三十早晨就慌裡慌張地把「福字」貼上,就是把所有的討債人都擋在門外,因為一旦貼上了門福就相當於過年了,所以討債的就不能再上門逼債,此叫做「窮福」。
真正貼福字的時間應該在三十的下午,太陽尚未落下之前,且順序應該是從外向裡貼,先貼抬頭福,再貼門福,以此類推,最後一個才能貼倒福,意味著一年的福氣都要從外面流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