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廟會的由來_春節逛廟會是為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春節

春節廟會的由來_春節逛廟會是為什麼

春節廟會的由來

遠古祭祀祈福雛形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

在遠古時代,祭祀是人們生活中一件經常而又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過程中,人們聚集在一起,集體開展一些活動,如進獻供品、演奏音樂、舉行儀式等,這種為祭祀神靈而產生的集會可以看作是後世民間廟會的雛形。實際上,從「廟會」兩個漢字本身也可以看出這點,「廟」最初就是指供奉神靈尤其是祖先神靈的建築。

節日的集市貿易

廟會起源於寺廟周圍,所以叫「廟」;又由於小商小販們看到燒香拜佛者多,在廟外擺起各式小攤賺錢,漸漸地成為定期活動,所以叫「會」。久而久之,「廟會」演變成了如今人們節日期間,特別是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

現在春節廟會上,除了展示當地特產和美食之外,也能見識到各種平常難以接觸的民間玩具。在春節廟會中,擺滿了假面、戲劇木人、小車、刀矛、竹龍。廟會中的民間玩具種類繁多,製作精巧,件件都稱得上是手工藝品。

宗教多元文化的影響

廟會從建立之初就帶有濃厚的宗教文化,而在秦漢之後隨著道教、佛教的傳播影響,廟會的形式也產生了變化,影響也越來越深遠。

春節廟會宗教儀式上除了祭神儀式外,還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願意隨喜添趣。為了爭取群眾,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

而在現在,最受歡迎的廟會文化中,還包括祈子文化。每年的農曆二月二日至三月二日舉辦為期一個月的人祖廟會,其主要活動是祭拜人祖和「拴娃娃」。已婚未育的婦女,都要在廟會期間掏象徵生育之門的「子孫窯」,並買回一些當地的泥玩具「泥泥狗」,以求早日得子。這些用黃土捏成的泥玩具,有造型各異的「人面猴」,當地人稱為「人祖猴」,也有各種怪異有趣的動物玩具如兜肚猴、猴頭燕、雙頭虎、牛、豬、馬、羊等。婦女們除了用它們供祭人祖外,還將它們拿回家給孩子們當玩具。

  春節廟會介紹

廟會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個月內就有數天,會期除固定的,還有不定天數的。比如清末民初的會期: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廟,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護國寺。再加上正月初一開廟的東嶽廟和大鐘寺(一般開廟10天到半月),初二的財神廟,十七、十八的白雲觀,三月初三的蟠桃宮等等。各類廟會幾乎天天有,有時一天還不只一處,所以說北京又是廟會的天下.想把所有的廟會詳盡地統計起來實在是不太容易。

廟會的慶祝時間最初是在舉行各種宗教節日(佛道二教為主)慶典時,後來發展為某些固定日期,現代舉辦時間則多為春節、元宵節等節日。

在中國大陸,廟會主要在春節期間舉行,主要內容是大量的各色小吃,各種小商品和遊樂項目。廟會在中國北方保留的較為完好,在南方則在1949年後逐漸消逝,似乎僅南昌、蘇州、武漢、成都等地尚存。以北京為例,廟會中典型的小吃、商品、以及娛樂主要有糖葫蘆、爆肚、風車、兔爺、套圈和射擊等。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來自全國各地的小吃也都融入廟會。如羊肉串和牛丸等小吃也十分受歡迎。表演則為旱船、秧歌、舞龍舞獅。部分廟會還有與其相關的表演,如北京地壇廟會上會有皇帝祭地的演出,北京大觀園廟會會有元春省親的表演。每逢春節,遊園人數極多,乃至一天有數十萬人。至於廟會形式上改不改革、上不上新項目,主辦者似乎並不特別在意。當然,也有一些廟會著手進行改革與創新,多以展示各民族風情為主。

春節廟會的歷史

廟會風俗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往往需要舉行祭神儀式。例如「行像」活動。「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餘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