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要吃的食物_春節的傳統美食有什麼
春節要吃的食物
1、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
2、長面:也叫長壽麵,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麵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麵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裡撕片片,和現在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後開始用 案板擀面,才逐漸有了長面、短 面、乾麵、素面、葷面、掛面……
3、餛飩: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劈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 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4、餃子: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 ,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春節習俗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佔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貼畫雞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裡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拚,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春節新習俗
出國外地旅遊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春節本來應該是不遠萬里回家團圓的日子,可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春節期間出門旅遊,這成為春節期間的一大新民俗。
隨著現代人工作壓力的日漸增大,借助春節長假出去放鬆一下是很多人的選擇。雖然說春節期間的休閒娛樂也是其中一大主題,出去旅遊並沒有違背過年核心的訴求,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對春節傳統的團圓主題是一個衝擊。
和休閒娛樂相比,感恩是春節更加重要的主題。在辭舊迎新的時間點上,如何處理好春節期間親情的表達和出門旅遊,即自己樂和全家樂的問題,這是每一個人需要考慮的問題。或者可以在旅行中帶上長輩一起,或者分一段時間旅遊,分一段時間回家陪父母,這也是每個人應有的責任。
租友回家過年
過年回家,體驗親情,是在外漂泊的年輕人的企盼。而家中父母則希望,年齡漸長的子女早日帶回「另一半」。為了應對父母關於婚姻大事的囑咐和嘮叨,近些年來,在春節期間租個「男友」或「女友」回家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現象。
要租友回家過年的大多是一些『剩女』或『剩男』,這些人每年回家幾乎都會面臨被相親、被催婚的境地,一些自尊心強,又怕父母不開心的『剩男』、『剩女』,於是才租友回家。
租友回家過年的背後,一方面反映了當代青年人在婚姻方面的無奈,另一方面也折射了新一代和老一代在婚姻和生育觀念上的差異。其實作為父母親,應該給予子女在婚姻問題上更多的寬容和理解,為他們創造條件,幫他們解決婚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