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吃什麼食物 清明節必吃風俗食物大全
清明節吃什麼食物 清明節必吃風俗食物大全
1、青團
江南地區的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有吃青團的飲食習俗。青團是用一種叫做漿麥草的植物用工具搗爛之後擠壓出汁液,把汁液與糯米粉揉捏成團,這樣青團那個青色的皮就做好了,中間包上紅豆沙製成的餡料,然後放在蒸籠中蒸熟,出鍋之後在表面塗抹上一層菜油,這樣青團就做好了。
2、潤餅菜
泉州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有食用潤餅菜的習俗,潤餅菜是由麵粉烘製成薄皮,在食用的時候中間包裹上海蠣,肉絲,胡蘿蔔絲,蕪荽等食材,然後食用,口感清爽味道甜潤。
3、散子
在清明節的時候,南方和北方都有吃散子的習俗,散子是一種油炸食品,雖然南方和北方都會吃散子,但是南方和北方的做法卻有所不同,南方的散子以米面做為主料,製作精巧細緻,而北方的散子是以麥面做為主料,製作大方灑脫。
4、子推饃
在清明節的時候有吃子推饃的飲食習俗,是用來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品質。子推饃的外形像古代將領的頭盔,一個有半斤到一斤重,又叫做老饃饃,子推饃的中間包著紅棗或者雞蛋,頂端的四面則貼著面花,面花也就是面做的小饃,可以捏成各種形狀。食用子推饃還有一些規定,不同形狀的子推饃不同的人食用,像圓形的子推饃是只能男性食用,條形的梭子饃是已婚婦女食用的,而未婚女性則是食用抓髻饃,兒童則是食用不同形狀的面花。
5、粽子
大家都知道粽子是在端午節的時候食用,用來紀念屈原的節令食品,但是最初吃粽子並不是在端午,而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因此還有很多地方有在清明節的時候吃粽子的習俗。
6、雞蛋
在清明節有食用雞蛋的飲食習俗,起源於先秦時代的一些地方,並且古人認為在清明節的時候吃雞蛋,也就是意味著接下來的一整年都有一個好身體。清明節這天的雞蛋不僅可以吃,還可以拿來玩,主要有兩種雞蛋的玩法,分為畫蛋和雕蛋,而畫的蛋還可以食用,雕的蛋則是拿來賞玩的。
7、薄餅
在廈門有一句俗語叫做「清明吃薄餅」,也就是在廈門有清明節掃完墓之後一家人一起食用薄餅,不僅僅是廈門,閩南多數的地方都有吃薄餅的習俗。老一輩的廈門人在食用卷薄餅的時候,會喜歡在薄餅皮裡面放一些煎好的蛋絲,酥脆的海苔還有一些特製的醬料,薄餅裡面包了各種蔬菜,有些地方則會選擇芹菜和韭菜,因為諧音,讓人們勤勞,生命長久。
8、大蔥和蛋餅
青島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有吃大蔥和蛋餅的習俗,這樣意味著聰明伶俐,在以前青島的民眾還會捏面花,捏成白面小雞,稱為「蒸小燕」,所以在清明節的這一天的早晨全家人都要一起吃白面小雞和雞蛋。
9、樸籽粿
在清明節這天有食用樸籽粿的飲食習俗。樸籽粿是將樸籽樹葉和果實搗爛和大米磨成的粉末一起發酵,發酵好之後加上食糖,放在模具之中蒸熟,這就是樸籽粿了。樸籽粿一般有兩種形狀,桃型和梅花型,蒸熟的樸籽粿呈現淺綠色,因為加了糖,味道甘甜。
10、芥菜飯
閩東地區的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有吃芥菜的習俗,而芥菜和大米煮製成的芥菜飯據說食用了之後接下來的一整年都不會長疥瘡。
11、棗糕
在北方有在清明節的時候吃棗糕的習俗,棗糕是由酵糟發面之後中間夾上棗然後蒸食,並且春季養生適宜省酸增甘,吃點大棗能夠健脾養肝。
12、清明飯
清明飯顧名思義就是在清明節的時候吃的飯,清明飯是由各種可以食用的青草藥製作而成的。一般常用的青草藥有薺菜,枸杞葉,艾草,麻葉,雞矢籐,白公翁等等,將這些青草藥洗淨煮熟之後與糯米紅糖等一起捏成飯團,最後蒸熟即可。
13、菠菠粿
福州人在清明節這天要食用菠菠粿,菠菠粿是用一種南方特有的野菜叫做菠菠菜搗爛成汁,之後與米漿一起揉製成粿皮,中間包上紅豆沙,蘿蔔絲等餡料,蒸煮之後就是菠菠粿了。菠菠草味甘,性涼,食用之後對人體有益。
14、子福
在晉中一帶地區有著清明節吃子福的習俗,晉中很多地方有祭祀之後,分吃祭祀食品的習俗,其中就包含子福。子福是白面蒸成的大饃,中間包有紅棗,核桃,豆子等,而外部則是盤成龍形,龍身的中間則紮著一個雞蛋,因此取名叫做子福。
15、烏稔飯
畬家族在清明節有食用烏稔飯的飲食習俗,烏稔飯是畬家族中家家戶戶都會煮制的食物,並且會饋贈於親朋好友包含漢族的朋友,因此在之後,漢族人也就形成了在清明節吃烏稔飯的習俗。
16、歡喜團
四川成都人在清明節有食用歡喜團的飲食習俗,歡喜團是用炒米製作成團,然後用線穿過,大小不一,顏色不一,因此叫做歡喜團。
17、暖菇包
泰寧一帶的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有食用暖菇包的飲食習俗。暖菇包是由一種當地人稱為暖菇草製作而成,暖菇草的學名叫做鼠曲草,又叫做佛耳草。而暖菇包這種食物不同的地方做法也是不同的,南邊製作的時候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製作成的暖菇包外形像包子,圓形的,而北邊製作暖菇包的時候用的是暖菇草磨成的粉末,製作成的暖菇包外形像餃子,月牙形。
18、艾粄
有一句俗語叫做「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客家人在清明節必備的傳統食物。艾粄是用艾草煮水之後,把煮過的艾草瀝干剁成草泥,越細膩越好,然後用艾草泥,糯米粉還有之前煮艾草的水一起調和揉捏成團,然後再在中間包上芝麻,花生之類的餡料,封口捏成方形或圓形等形狀,放入蒸鍋中蒸熟,這樣艾粄就做好了。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青團
青團,做法簡單,一般是用一種艾草的汁拌進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麵粉裡,手工揉勻,再根據各人喜好包裹進不同的餡料蒸制而成。
傳說故事發生在太平天國時期。那年清明,李秀成正被清兵追捕,正無處可逃之際,遇上一位農人。他將李秀成藏了起來。清兵不願善罷甘休,他們添兵設崗,仔細盤查進出人等,防止他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
農人苦苦思索,究竟可以帶什麼東西給李秀成吃呢?正想著,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隻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裡,混過了哨兵。
李秀成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吃青團的習俗就流傳開來。
青團的食療價值
我們常說「杏為醫家之花,艾乃醫家之草」。青團吃起來清甜甘香,軟糯可口,還帶有淡淡的艾葉香氣。因此,清明吃青團,和端午插艾葉一樣,都是有一定的養生保健作用的。
《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現代實驗研究也證明,艾葉中含有維生素A、B1、B2、C等,具有抗菌、平喘、鎮咳及祛痰等作用。
現在很多青團不用艾草汁,而改用小麥汁,也有很好的食療功效,能幫助去油解膩,消食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