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做什麼吃最好,怎麼做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清明節氣

清明做什麼吃最好,怎麼做

菠菜青團

材料

水磨糯米粉 100g

溫水 55g

澄粉 30g

熱開水 40g

豬油 10g

菠菜葉 50g

蓮蓉餡 160g

過程

1、煮一鍋沸水,放入50g菠菜葉,焯水60秒撈出瀝干水分。

2、用料理機將菠菜葉打成泥。

3、將菠菜泥過篩,濾出的汁水不要,取網篩中的菠菜泥待用。

4、先將100g水磨糯米粉和55g溫水稍微混合一下。

5、然後將40g熱開水沖入30g澄粉中,調成液狀。

6、將步驟5和步驟4混合。

7、加入10g豬油,揉成糯米麵團。

8、均勻攤在容器底部,沸水上鍋蒸10分鐘。

9、趁熱將蒸好的糯米團與菠菜泥進行混合。

10、在不是很燙手後,可以取出反覆折疊,這樣更容易揉勻。

11、掐成30g一個劑子,滾圓待用,大約7-8個。

12、蓮蓉餡也按20g一個搓圓待用。

13、糯米皮壓扁,中心放入蓮蓉餡,用虎口將糯米皮推上去,收口捏緊。

14、Q彈可口的菠菜版青團就做好了。

清明節吃什麼

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面,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烏稔飯

關於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畬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畬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畬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據畬族民間傳說:唐總章二年,畬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畬軍抗擊官兵,被圍困山中,時值嚴冬糧斷。畬軍只得採摘烏稔果充飢,雷萬興遂於農曆三月初三日率眾下山,衝出重圍。從這以後,每到「三月三」,雷萬興總要召集兵將設宴慶賀那次突圍勝利。並命畬軍士兵採回烏稔葉,讓軍廚製成「烏稔飯」,讓全軍上下飽食一頓,以志紀念。這「烏稔飯」的製作方法並不繁雜,將採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淨,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然後,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浸泡9小時後撈出,放在蒸煮籠裡蒸煮,熟時即可食用。制好的「烏稔飯」,單從外表來看,不甚美觀,顏色烏黑,然而米香撲鼻與一般糯米飯相比,別有一番風味。而畬族人民為紀念民族英雄,此後每年的「三月三」都要蒸「烏稔飯」吃,日久相沿,就成為畬家風俗。又因閩東一帶,畬漢雜居,人民歷代友好相處,婚嫁頻繁,遂使食「烏稔飯」也成了閩東各地各民族共同擁有的清明食俗。

菠菠粿

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粿,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節供品,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呈青綠色)壓搾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

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散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散子的食俗。「散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散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散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散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散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面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散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散子最為有名。

清明果

浙江南部各地採摘田野裡的棉菜(又稱鼠曲草),中草藥書上稱「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拌以糯米粉搗柔,餡以糖豆沙或白蘿蔔絲與春筍,製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來格外有味。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在我印象中,清明節的到來就意味著能品償那青綠飄香的清明果了。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將艾葉搗爛與米粉攪伴在一起,準備好了清明果的皮子,餡可以是豆沙,也可以是其他時令蔬菜,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包果了,和包餃子有異曲同工之效,但包清明果似乎更精緻些,那褶折得就像花邊一樣,上鍋蒸熟就好了。根據喜好,清明果可以做成甜鹹不同的味道。

歡喜團

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清人《綿城竹枝詞》有詩云: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腳盆。

蒸樸籽粿

蒸樸籽粿。潮汕有一種樹叫樸籽樹(又叫樸丁樹,屬榆科),葉橢圓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傳說先人在饑荒年,采此樹葉充飢度荒。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樸籽樹葉滿叢嫩綠。後人為不忘過去,便在清明節采此樹葉,和米舂搗成粉,發酵配糖,用陶模蒸製成樸籽粿,有梅花型及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潤餅菜

「潤餅菜」的正名應該是春餅。清明吃潤餅,不僅是泉州獨有的,廈門人也喜好之。相傳開這種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總督雲貴湖廣軍務的同安人蔡復一。當時同安屬泉州府轄,因此這種吃法便流傳開來,在閩南成了家常名品。不過,閩南各地的春餅形式相同,內容卻有很大不同。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捲胡蘿蔔絲、蕪荽等菜餚,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晉江的「潤餅菜」卻複雜許多,那包「潤餅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種多樣,擺了滿滿一桌的。有這麼一些主料菜餚:豌豆、豆芽、豆乾、蘿蔔菜。還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花生敷、蕪荽。吃的時候必須兩張「潤餅皮」才能保證其不被豐富的內容所撐破。這種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人2卷足矣。不過,晉江的「潤餅菜」並不是最複雜的;論複雜,應該是廈門為最。晉江用的主料廈門都有,此外還要加上筍,再蘸上芥辣、辣醬、甜醬,這才叫地道的廈門「薄餅」。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然而吃「潤餅菜」的習俗依舊,這該是一種傳承吧。

醴酪與環餅

《荊楚歲時記》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鄴中記》也說:「寒食三日作醴酪」醴酪是一種以麥芽糖調製的杏仁麥粥。一直到隋唐時,都還是寒食節的主要食品。另外,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還記載了另一種寒食節的食品─環餅。「環餅,一名寒具,以蜜調水溲面」。油炸至金黃色後即可食用,味道極為脆美,相當近似現在的點心。

棗錮飛燕

宋朝的清明節,除了街市上所賣的稠餳、麥糕、乳酪、乳餅等現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製一種燕子形的麵食,稱為「棗錮飛燕」,據說是從前用來祭拜介子推的祭品。明朝人還會留下一部分的棗錮飛燕,到了立夏,用油煎給家中的孩童吃,據說吃了以後,可以不蛀夏。

青精飯

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卷十五引《零陵總記》記載了另一種寒食節食品「青精飯」:「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飯,道家謂之青精飯,石饑飯。」寒食清明染青飯的習俗似乎在南方較為流行。郎瑛(一四八七─——一五六六以後,杭州人)的《七修類稿》卷四三就提到寒食節時吃的「青白糰子」。這種青糰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麥草汁舂合而成,餡料則多為棗泥或豆沙。放入春暖花開竟會擾人心神 3月至5月情緒最易不穩定蒸蘢之前,先以新蘆葉墊底,蒸熱後色澤翠綠可愛,又帶有蘆葉的清香,是很受歡迎的清明節食品。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