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有哪些風俗?清明節的習俗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清明節氣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主要風俗有寒食賜火、掃墓、踏青郊遊,以及打馬球、放風箏、蕩鞦韆、插柳、鬥雞、拔河等。隨著歲月更替、社會變遷,有一些習俗已被淘汰,有一些流傳至今,並被賦予了新的內容。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通常在這一天,家族成員會早早起床,相約踏青,來到郊外墳場,為先人墳墓培上新土,並將攜帶的酒、食、果品供祭於墳前,焚化香蠟紙錢,鳴放鞭炮,進行拜祭。有的還會折幾枝嫩綠的枝條插在墳上,叩頭行禮,再返回家中。

在台灣,由於地處熱帶,所以清明節有定在二月初二的,也有定在三月初三的,習俗與閩南相似。民眾的掃墓,分為一般祭掃和修整祖墓兩大類。一般祭掃,儀式簡單且祭祀的東西不多。修整祖墓的祭禮就相當隆重了。供祭品包括各種蔬菜、水果、糕餅等。掃墓時,需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紙上壓了小石頭,另放一沓在墓碑上。培墓(修整祖墓)時,全家人要圍著墳墓吃紅蛋,將蛋殼撒在墓地上,以示生生不息。祭祖完畢還得祭拜土地公公,表達慰勞和感恩圖報之意。如果這一年裡家有喜事,掃墓時還要整修墳墓,並在墓前點燃紅色油燈然後帶回家中,以此招來喜氣和吉祥。這些年,隨著台灣骨灰塔增多,祭掃儀式也化繁為簡。人們更習慣於把骨灰放入骨灰塔中,每到清明進行簡單拜祭。

清明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既是節日又是節氣。清明節,天氣回暖,草長鶯飛。於是,人們在完成祭祀活動後,還熱衷於進行些戶外活動,如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鬥雞子等。蕩鞦韆是中國傳統體育和遊戲項目。鞦韆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諱而改名。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加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蕩鞦韆有趣有益,特別適合於女性和兒童,《紅樓夢》中賈寶玉即有「鞦韆架上春衫薄」的名句。蹴鞠即踢球,球用皮革縫成,內用毛塞緊,踢的花樣很多,類似踢毽子。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百姓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又稱紙鳶、紙鷂。相傳始於晚唐五代,一個叫李鄴的文人在紙鳶上拴了竹笛,微風吹動,嗡嗡有聲如箏,遂名「風箏」。在有些地區,人們把風箏放上藍天,然後剪斷牽線,任其隨風飛走,以此寓意祛病祈福。放風箏在如今已發展為一種競技項目,山東濰坊風箏節最有名。

2009年清明節到來之際,人們懷著對革命烈士無比崇敬的心情,前往十二橋烈士陵園(位於四川成都)掃墓。

清明節正是柳樹生長的時節,戴柳、插柳已成為清明節的一大象徵。這個習俗的由來有三種流傳很廣的說法。第一種說法是為紀念宋代大詞人柳永。柳永才華橫溢但仕途不順,最終在襄陽因貧困而亡。生前與他有所往來的歌妓,念其才華,集資將他安葬。每逢清明節,歌妓們還要到他墳前插柳枝紀念,之後就有了清明插柳的習俗。第二種說法是防病蟲。清明節前後氣溫漸升,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希望通過插柳戴柳,避免蟲疫。第三種說法是辟邪驅鬼。柳樹俗有「鬼怖木」之稱,所以,人們相信清明這天戴柳、插柳能祛邪氣。

古時寒食節的傳統佳食也保留在清明食俗中。這個季節有種野菜叫清明菜(一種蒿),纖維綿細,一口咬下去會有拔絲的現象,和面做成食物,保鮮時間較長,據說中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隊伍就曾帶著這種熟食行軍。清明前後泉州人、廈門人吃的潤餅(春餅),上海人吃的青團等等,做法大致相近。四川各地做清明餅,是將清明菜和麵粉、辣椒等混合烤制而成,色香味極佳。貴州安順屯堡一帶做清明菜粑,是將清明菜和麵粉混合,做成面皮,再包上春菜拌肉餡,或蘇麻籽拌紅糖、酸辣子炒肉臊等,用土砂鍋在火上煎烤而成。各地清明節食物還有蛋糕、夾心餅、清明粽、清明粑、清明果等等。有的地區流行清明節吃雞蛋的習俗,認為吃了雞蛋,當年就會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