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節氣的介紹 夏至的由來和含義
夏至節氣的介紹 夏至的由來和含義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且越往北白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北迴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也開始逐日降低。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我國唐代詩人韋應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寫到"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中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
什麼是夏至日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日那天,整個地球上除南極點和南極圈內的極夜地區外,所有地點的日出方向都是從東北方開始的,在西北方落下。
以北京為例,夏至這一天凌晨2:42天就開始濛濛亮了,4:45日出;晚上19:46日落,21:49天才完全黑下來。完全的黑夜只持續了5個小時左右,太陽位於地平線以上的時間為15個小時。如果繼續往北旅行,黑夜會進一步縮短,在北歐的斯德哥爾摩、赫爾辛基、奧斯陸這樣的城市,子夜的天空還很明亮,可以在夜空下看書。當到達北緯66.4°以北的地區時就能見到我們認為是奇景的半夜的太陽,那裡的人們可以享受24小時的日光浴。
在夏至前後,地球位於遠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慢,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在北半球的時間比在南半球長8天,因此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漫長一些。
夏至的特點
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中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度左右。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夏至補水有訣竅
在炎熱的夏季時節,汗液的大量排出會造成機體脫水,影響生理機能和運動狀態。研究表明,如果脫水量達到體重的2%,機體的耐熱能力就會受到影響;當脫水量達到4%時,會影響肌肉的耐力;而脫水達到10%時,則會影響協調能力,甚至使肌肉痙攣;脫水最嚴重的情況是使體溫攀升、循環衰竭,甚至造成死亡。在鍛煉的過程中,補水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第一,飲水的溫度要適宜。最好將水溫控制在8℃——14℃,因為這一溫度的水可以迅速地通過胃部。
第二,在運動之前先喝點水。可以在運動之前的10——15分鐘內喝150——200毫升水。
第三,補水要遵循少量多飲的原則。運動中最好保持20——30分鐘喝1次水,每次飲水150——200毫升。
第四,補充淡鹽水。如果運動後水分和鹽分損失較多,可以喝點淡鹽水,或者在吃飯時的湯中稍微多放點鹽。
夏至的食譜
酥豆空心菜
【材料】空心菜400克,青豆150克,青柿子椒50克。
【調料】鹽、味精、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
1.空心菜洗淨,切丁;柿子椒去蒂、子,洗淨,切丁;青豆洗淨,瀝水。
2. 炒鍋放植物油大火燒至五成熟,下青豆,炸至浮出油面且皮酥時,撈出備用。
3.原鍋留底油大火燒至七成熟,下空心菜、柿子椒、鹽,煸炒至空心菜斷生,下青豆、味精翻炒均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