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俗元宵燈節
福建閩南元宵節習俗有哪些?
在泉州,元宵節素有「上元小年兜」之稱,是緊跟在初九拜天公之後的又一個節日高潮,為春節系列民俗活動畫上圓滿的句號。
閩南人對元宵節的重視程度不亞於春節,十分隆重。除了成千上萬的人上街賞燈看戲外,還有諸多閩南特色民俗。閩南地區家喻戶曉的陳三五娘的愛情故事就是緣起於元宵之夜睇燈時的邂逅。
對於泉州人,元宵節恐怕是一年之中最熱鬧的節日了。鬧元宵的習俗直到今日還深植於人們的生活習慣中。只有鬧過了元宵,吃了元宵丸,才算是完完整整地過了年。在許多傳統節日習俗逐漸消退的現今,泉州人的元宵夜,依然精彩異常——賞花燈,看大戲,踩街,游燈,煙花,舉城同慶,共享歡樂。
元宵節的一大早,煮上一鍋早早地準備好了的元宵丸,全家圍坐一起吃。元宵節吃元宵丸,取其圓形,寓有全家人團圓、吉利、美滿之意。此食俗始於宋代。
泉州的元宵丸聞名遐邇,其製法獨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搗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拌以焗蔥白的熟豬油、香蕉油(香料),捏成丸餡,沾濕後置於盛有干糯米粉的盤中,反覆數次滾轉而成,煮熟後食之香甜而不膩嘴。
泉州人還有元宵吃「嫩餅菜」的習慣。「嫩餅菜」是閩南話的直譯,它有點兒像春卷,吃的方法也有點兒像北京烤鴨。它的特點就是需要吃的人臨時在餐桌上「自助」包好後入口,大小以及包的料均由自己決定,吃的時候頗有趣味。
晚上是泉州元宵節的重頭戲,置身於元宵夜晚的泉州城,你會感覺到這是一個「舉城同慶」的夜晚。著名的泉州花燈在幾天前就準備就緒了,不僅在文廟等主要展示地,而且在中山街等街道走廊上都掛上了各式各樣的花燈。
泉州燈俗自唐初建城後即由中原傳入,及至南宋,燈燭之盛,已聞名全國。泉州的花燈有刻紙料絲燈、錫雕宮燈、彩扎燈等種類,它集繪畫、書法、刀刻、糊裱、彩扎、錫雕等於一身,以千姿百態的造型、紛繁奪目的色彩和五彩斑斕的燈光烘托傳統元宵佳節的熱鬧喜慶氣氛。明代時連杭州點燈,也要請泉州燈匠精製。
新中國成立後,泉州花燈製作技術不斷革新,品種繁多,造型新穎,巧奪天工,為海內外所共賞。每逢元宵佳節,市區萬燈齊掛,長街一望如星宿,而開元寺、威遠樓等處更是燈光燦爛,人山人海。安溪縣龍涓山後村的尤燈十分別緻,「龍頭」和「龍尾」由公眾合備,中間插進各家各戶的燈籠,全村只擎一條燈龍,燈龍越長,像證該村人丁越興旺。
另一樣將元宵節熱鬧氣氛的是「文藝踩街」,據說這是由最早的「迎神賽會」演變而來的。迎神賽會於元宵節當天或過後數日舉行。明代晉江人何喬遠的《閩書》說,其時「大賽神像,裝扮故事,盛飾珍寶,鐘鼓震鍧,一國若狂」。
解放後,泉州文化部門把迎神賽會中的化裝遊行,改造利用為「文藝踏街」。踩街時,部分主要道路戒嚴,踩街隊伍從總站出發,繞既定路線環城一周,一邊行進一邊表演各種文藝節目,其中最有泉州特色的是「火鼎公火鼎婆」等節目。每年到這個時候,到路兩旁都擠滿了人。記得我小的時候,總要在踩街開始前一兩個小時,就早早地搬上一塊高凳子,在主要街道旁佔個好位置,生怕人一多就看不到了,爸爸媽媽有的時候會把小孩子高舉起來,頗有趣味。
對於個人而言,這個晚上有一件頗富浪漫氣息的事情不能不做,那就是「游燈」,即點上一盞燈籠,走街串巷。雖然現在有許多電子燈籠,但仍有不少年輕人和中年人更青睞傳統的紙燈籠,在閩南話中叫「嫩餅燈」,這種燈平時是折疊成扁平的,用時在中間的一塊小鐵片上固定住一盞小臘燭,點燃後緩緩提起,用一根棍子鉤住上面的鐵絲,就可以提著它到處走了,即使有風也不會將蠟燭吹滅。
燈籠有紅、黃、綠、粉、橙等顏色,上面還繪有簡易的花草等圖案,點著時通過紙透出光來,朦朦朧朧搖曳著,霎是美麗,令人陶醉。而全城的人都點燃了燈籠,大花燈與小燈籠交相輝映,整個城市城了一個光明的城市,熱鬧的城市,絢爛的城市。
泉州元宵節的其它風俗還有聽南音、看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博餅、猜燈謎等。而在我看來,泉州的元宵習俗,最珍貴之處就在於它深深印在每個泉州人的心中,成為一年生活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從小在這種氛圍中長大的我們,也必將希望這種傳統代代相傳,使我們不論走到哪裡,這種民族文化都深藏於我們的心中。
吃元宵
吃元宵是日清晨,以元宵供祀祖先、神明(包括灶君、土地等家神),謂之祭春,並做家人早餐,以兆一年圓滿吉慶。元宵節前後,若有親友來訪,也常以元宵待客。
敬神明
元宵節晚上,有孝敬神明之俗,然後閤家吃潤餅菜,寓意團圓美滿、包金包銀之吉兆。
攻炮城
閩南的元宵佳節,「攻炮城」是一種場面壯觀熱鬧,融競技與娛樂為一體的群眾性活動。
「炮城」一般是由竹、木、麻絲、鉛線和鐵釘架設成框架,高達兩三丈,外層糊上紅紙,以此象徵古代的城池。攻炮城的這一夜,人們競相將點燃的鞭炮扔到堅固的炮城上,當火花恰好點燃炮城內的火藥心,便會引發焰火或鞭炮炸開「城樓」,以示「攻城」成功。
相傳,這一閩南獨有的習俗是由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操練水師時發明的,攻炮城既增添了節日氣氛,又提高了士兵作戰能力。後來傳人民間,逐漸成為民間喜聞樂見的元宵節民俗活動。
敬代人(請替身)
舊時泉郡元宵節有「請替身」之俗,「替身」又稱「代人」,是能立置的小蔑紙人,其數目應與自家人口數相同。晚上「請替身」時,需擺上五味碗、酒瓶和酒杯。主婦先焚香,斟酒,少頃,把「替身」逐一拿起,使之接觸五味碗和酒杯沿,同時口中念道:「吃肉緊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災。」然後把「替身」送到戶外燒掉。人們認為這樣可在新的一年消災弭禍,前途光明。
元宵夜,閩南僑鄉各地還流傳著一種「敬代人」的祭祀習俗。主婦備辦五味碗和潤餅菜後,要到糊紙店中按家中人口數,買來一種用五色紙和薄竹篾糊成的小人。小人的頭、身、腳均用毛筆畫上五官,男人穿褲,女人穿裙,以此區分。
祭祀開始時,主婦將「代人」豎放於簸箕中,並擺上五味碗和酒杯。焚香後,需口中唸唸有詞:「吃肉走力力,吃酒走扭扭,吃人酒菜,替人消災。」等到「代人」酒酣飯足之後,便於戶外焚燒金紙,連同所有「代人」一併燒掉。
據瞭解,「敬代人」這種祭祀習俗是一種「替身」形式,即由這些「代人」為主人祛禍消災,以保一年好運。
貢石陣
在元宵夜,石獅永寧、晉江深滬一帶則流傳著「貢石陣」的習俗。相鄰村的青壯年分成兩隊,列陣各以石頭互相投擲,你來我往,石飛如雨,吶喊助威聲,震天動地。據傳,這種風俗始於明代,由於倭寇屢來騷擾永寧及圍頭,村民便以飛石驅走倭寇。久而久之,「貢石陣」便成為一種習俗,以此鍛煉膽氣與武藝,達到御外侮而保家衛國的目的。
獵戶陣
全陣成員數十人,各披「獵裝」,分別手執各種兵器(十八般武藝齊全),為首者披掛戎裝騎馬開路,陣中還有若干人扛著禽獸及虎皮隨行,頗有架勢。不時還打出各種套路,十分壯觀。
乞龜
元宵佳節期間,閩南僑鄉有向寺廟「乞壽龜」之俗,泉州天後宮等乞龜活動聞名兩岸。壽龜由米粉或麵粉蒸制而成,大小不一,大者有桌面那麼大,小者僅半尺見方。人們相信,如能在神前乞得供奉過神佛的壽龜,便可祈求到平安長壽,或是做生意興旺發財。
石獅龜湖一帶,象徵福氣的大壽龜則輪流由各村迎回,即所謂「迎龜頭」。迎龜18年一輪,輪到哪個村,就必須主持佛誕慶典,演戲酬神,大宴賓客。
元宵燈會
元宵花燈象徵子嗣繁衍、人丁興旺。元宵燈節形成後,人們又根據燈與「丁」同部首的關係,將元宵花燈與生男聯繫起來,認為花燈具有使婦女生男的神力。在閩南、粵東方言中,「丁」與「燈」諧音,兩地人們則據此認為花燈有預兆生男的吉祥意義。因此,元宵節掛燈、送燈、婦女觀燈等,都具有祈求生子,尤其是生男孩的意義。
元宵「踩街」
泉州「踩街」的主要傳統藝術形式,有人們熟悉的「貢球舞」(綵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籠吹、龍虎鬥、南音清唱、絃管、十音、五音、舞獅、弄龍、閣車、高腳戲、歌仔戲、裝人、紙塑巨像、「旗鑼鼓槍」等。
火鼎公婆
元宵夜的踩街上,火鼎公婆是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火鼎公手執旱煙斗,嘴粘八字須;火鼎婆則手搖一把大團扇,與火鼎公共同抬著火鼎,三進三退,打諢鬧科,引人發笑。火鼎公婆走街串巷,經過每家每戶,主人往往會賞以糖餅等禮物,祈求新年紅紅火火,事事如意。
搶佛仔
在晉江東石,元宵夜新婚夫婦要到廟中搶「佛仔」,以祈求新娘早生貴子。「佛仔」一般為泥塑彩繪的「紅孩兒」,供於廟中的「夫人媽」前,由廟祝和執事在元宵前預備好。元宵夜,新郎官和新娘子來廟裡觀燈,以買來的紅蠟燭向廟祝換取「紅孩兒」。由於擁擠,新郎新娘們企盼生子心切,往往一哄而上,逕自去搶。
搶到手者洋洋得意,又惹來旁人的再次爭搶,十分熱鬧。相傳,這種風俗始於明代。久而久之,「搶佛仔」就演變成一種閩南僑鄉的元宵民俗,流傳至今。
祀「棕蓑娘」
祀「棕蓑娘」的未成年女孩每人事前需準備好一隻一寸長的小紅鞋子或一件小衣裳,然後結伴到廁所內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茫茫(容貌美),教阮綆(織),教阮紡。教阮綆布好布邊,教阮做鞋好後跟。教阮舉大針、補大求;舉針仔,挑繡球。舉剪刀,剪花樣,剪得照人照人樣。」祀畢,焚化小紅鞋或小衣裳,收回供品。其意在於乞求來日心靈手巧,精於女紅。
「聽香」
「聽香」者一般為小姑娘或青年婦女,主要是預卜姻緣,或祝福夫婿出門做工、討海、「過番」平安賺大錢。「聽香」者先在自家廳堂焚香祝告,祈求神明指點迷津,然後手執一炷香,按占卜准許的方向移步至目的地,躲在某戶人家門邊和窗下,以聽到屋裡人家說的一句話,去圓析所問之事的結果。過去泉州有「正月十五聽香小仙夢」之俗語,如果元宵夜聽得不過癮,耐心等到中秋夜,還有機會再聽聽。
「裝人」(妝人)
即化裝成古戲中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稱「裝人」。前導持一面卷書牌,上書表演單位(境、村)名稱,繼以五音鑼鼓開路,表演節目有人們喜聞樂見的「陳三五娘」、「鄭元和」、「親姆打」、「西遊記」、「白蛇傳」、「打鐵記」、「騎驢探親」、「公背婆」、歌仔戲等等。
錢鼓舞
一種傳統古典舞蹈。表演者各執皮製錢鼓按音樂節奏起舞,形式多樣,有綵女錢鼓舞,有配合「昭君出塞」的遼人錢鼓舞等。
馬隊閣
以兒童著嶄新古裝,各飾戲中角色,騎在盛裝的馬背上參加遊行。閣,採用古代的閣棚,如床狀故又稱「閣床」,上面架起長方形的棚子,分「粗閣」和「細閣」兩種。上有彩綢或佈景,兒童1至3人,妝成戲中人形象,坐在棚中,前後由4人扛閣遊行,這是「粗閣」。「細閣」則是閣中有一個古裝少女,坐在瓷鼓上,手抱琵琶,「自彈自唱」,形象古樸優雅。
裝閣與鰲山
閩南的元宵節除了賞花燈,還有看鰲山與裝閣等民俗活動。鰲山是用彩紙和竹篾糊成一座包括山、水、溪、亭在內的風景區,鰲山上除了安插各類花燈外,還有魚龍、仙女等燈飾,在夜色中五顏六色,極其美麗。
裝閣則是由兩名壯漢抬著眠床大小的閣台,讓人立於其上扮演《陳三五娘》《西遊記》《水滸》《三國》等劇中人物,參加遊藝隊伍踩街。扮演者或手執檀板,清唱南音;或絃管伴奏,唯妙唯肖,引來無數遊人圍觀。
福建各地元宵燈會、民俗活動爭相上演
福州
各區花燈爭相上演,惟妙惟肖
鼓樓區溫泉公園大型燈組「時光隧道」「海底公園」等令人驚艷!「三坊七巷」「鎮海樓」「福道」「三山兩塔」等也是惟妙惟肖!
台江區,「海絲神韻.閩商崛起」燈組、「非遺傳承.茶亭十番」等10個大型燈組也將供大伙欣賞。
晉安、馬尾各區也紛紛上演各場燈會。
廈門
民俗燈會相繼來襲,引人入勝
正月十五元宵節,集美街頭極為熱鬧。集美陳氏族親以及來自海內外的鄉親校友和當地群眾,將匯聚集美大社祖厝前,祀奉先人「護國尊王」、「開閩王」、「陳府王爺」等。
湖裡灣悅城花燈,燈謎各類活動來襲,等著大家的光臨,感興趣的小夥伴不要錯過。
廈門最美元宵燈會-同安梅山寺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元宵歡慶節目,燈會、燈謎、民俗表演紛至沓來,不亦樂乎。
海滄一年度的「火把節」,元宵油炬走境習俗將在囷瑤、青礁、古樓、海滄等村莊熱鬧上演。
泉州
古城燈會鬧元宵,冬去春來
古城泉州鬧元宵來啦,泉州披上華麗的燈火盛裝,賞燈,踩街,遊街燈,玩得不亦樂乎。
泉州古城元宵燈會將設在鯉城區新城街,720盞花燈同時亮燈,慶祝狗年吉祥。
晉江五店市獨特的高甲戲、布袋木偶戲、火鼎公婆、拍胸舞等「鬧春」民俗,輪番上演,熱鬧來送福。
漳州
民俗花燈齊上演,演繹不一樣的元宵
漳州芝山公園的水上花燈已經開始亮燈了,月港漳州,緩緩起航,照亮漳州港。
正月十五,長泰阪裡鄉正達村將如期舉行「盤古王戲水」。據瞭解,正達村鄧姓居民居多,其先祖供奉「盤古王」。
華安縣高安鎮的四個村子,都會組織火把節,每家每戶都會派出一人舉一支火把,集合之後,環鎮區跑一圈。
龍巖
多地民俗一起上演,不一樣的龍巖
龍巖客家人,由中原地區搬遷至此。因此,當地的游大龍、「走古事」、踩高蹺、劃旱船、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都有著中原文化的影子。
長汀童坊鎮鬧春田,已有數百年歷史,將關公塑像抬到水田里,四人一組,奔跑打轉,相互比拚,跑得快者為勝,考驗的可謂團隊的協作。
塗坊走古鎮,游花燈,也是長汀極為特色的元宵活動。
三明
迎龍燈,不一樣的元宵滋味
在尤溪縣,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兩天都將會舉行「迎龍燈」活動。龍虎旗指揮,龍頭領導著整條長龍,表演著一套套令人眼花繚亂的程式,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