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吃的傳統美食有哪些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元宵節

元宵節吃的傳統美食有哪些

元宵節的美食

1、湯圓和元宵

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北方人吃元宵,都是為了求一個全家團團圓圓的美好寓意。製作湯圓和元宵的主要原料都是糯米,其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湯圓的內餡甜、鹹、葷、素皆有,而元宵則多為甜餡,一般是果料和乾果為主。

2、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3、元宵茶

在陝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麵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麼油膩,對於由於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4、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面下鍋做油茶也叫面茶。

元宵節吃湯圓起源

「元宵」這種食品名稱,出現於宋末元初,是因為人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元宵又叫「圓宵」、「圓子」,南方常叫「湯圓」、「水圓」,宋人因見其煮熟後浮於水中,稱之為「浮圓子」。南宋周必大《平國續稿》記云:「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比……」《歲時雜記》曰:「煮糯為丸,糖為噪,謂之圓子。」其製法是以各色果餌和蜜糖為餡,用糯米粉團包裹起來搓成圓球,置水中煮熟而食。圓子與耍獅、舞龍的球一樣是月亮的象徵物,食圓子含有祭月、賞月的意味。同時,元宵圓子跟中秋之月餅一樣,含有家人團圓的意味。周必大《元宵浮圓子》詩云:「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

1913年,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諧音。似於己不利,便下令改元宵為「湯圓」,沿用至今。元宵的品種和吃法。北宋下在燒沸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棗、桂花、桂圓等物。南宋時開始有了中間包糖的「乳糖圓子」,。其後,元宵餡又有甜、鹹之分。桂花、果仁、芝麻等製作;鹹餡多為葷餡,單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盧氏雜說》裡的「油炸追子」其實就是一種油炸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豐富了,不少人甚至開始了中西結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為元宵餡之一。

元宵節由來

漢文帝定名元宵節

元宵節是漢文帝劉恆上台後,為了慶祝消滅諸呂、恢復劉姓執政而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的。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二個兒子,他當了皇帝,深感創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日定為慶祝性節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定為元宵節合乎人們的願望,也讓人感到吉祥如意。這一夜京城不實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觀燈遊玩。

漢武帝提倡放燈

相傳漢武帝曾經久病不愈,請一個道士來下神。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應說,武帝的病不久就會好,願在甘泉宮相會。不久武帝果然痊癒,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宮建造太一壇,並於正月上辛日夜間大張燈火進行感謝祭祀,通宵達旦,盛況空前。這在司馬遷《史記》、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四中都有記載。後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燈燃放成為一大特色的真正開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