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為什麼還叫燈節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元宵節

元宵節為什麼還叫燈節

叫燈節的原因

燈節,又稱元宵節,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新春期間的節日活動也將在這一天達到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點起萬盞花燈,攜親伴友出門賞燈、逛花市、放焰火,載歌載舞歡度元宵佳節。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元宵節主要的漢族民俗活動有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

農曆正月十五日夜,漢族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河南燈節飲食頗多講究,豫西喜蒸制糖包饃、棗花饃以及祈福避邪的饃形,諸如谷穗、麥穗、豬頭、刺蝟等。大部分地方還要炸油餅、面角,信陽各地要作年糕。也有講究十五吃餃子,十六吃元宵。在三門峽">三門峽一帶十六則吃『蒜麵條」。60年代後,燈節元宵已漸普及。

  各地習俗

汝南

各家所點燈盞,當晚不收,讓其盡油而燃,次日再加油點燃,稱*續燈』。一般至十七日方「收燈」。汝南、平輿人收燈時要查看大門兩邊測旱澇的十二個燈碗中是否有露水、有多少,以測當年各月之旱澇。燈節後,所用燈盞如為瓷製,則收藏起來,次年再用。凡面燈盞,要收起打發「要飯的」,稱「捨神果」。

豫南

俗也稱「踏青游百病」,尤為婦女所喜愛,她們穿紅著綠、三三兩兩,到野外「游百病」,以「將晦氣擲之外邊」,稱「十五十六游百病,老牛老馬歇三天」。郊遊也有「玩十五,逛十六」的講究,即在十六日上午方郊遊踏青.郊遊時,有病之人要作繞水井或轉古廟的活動。繞轉時,將隨身之物裹上土塊、瓦礫投之井中或擲之廟外,並拾柴在十字路口點燃,以示與病永訣。老年婦女也到野外拾谷茬豆秸燒鍋和擦拭炊具以除五毒。兒童則用高粱桿數節製成串,稱『打鬼捧」,以驅鬼祛邪,也有製成燈籠掛於門口祈福者,在豫南,有在十五日晨,執「煙把」到田中燻煙以除毒,新縣人則燒「元寶紙」。光山縣商城縣一帶有正月十五到自家墳地給逝去的新老先人送燈的習俗,每到這一天,不管離家有多遠,人們都會想方設法回到家,就是為了在親人墳前送上一盞燈,表達對親人的懷念。

南陽

南陽鎮平縣一帶,點燈盞時,鄰家子女也可悄悄將燈油燃盡的面燈拿走,俗稱「偷燈盞」,以此祈福小新鄉人偷燈盞有求子之意,諺有「偷個燈頭兒,生個孫猴兒」。

河南

河南民間燈節時還要舉行集體『玩燈』。絲製品外罩的花燈、方燈、園燈以及各種紙燈、玻璃罩燈、「走馬燈」和扎製成各種動植物形象的羊燈、牛燈、雞燈,鴨燈等。燈罩上都繪製有內容豐富多彩的圖案,或為歷史故事,諸如「火燒戰船」、「蘇武牧羊」;或為古代忠孝節義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跡,如「王祥臥冰」等;也有書以吉祥的詞句,如福、祿、壽,萬事如意等。燈節時,各燈社將燈張掛於公共場所,以供人觀賞。為了增加歡樂的氣氛,還臨時搭制大型的「燈樹」、「燈山」,燈山搭制有按五行八卦二十八宿佈局;有按南極、習匕極、啟明、長庚、牛郎織女等天上星斗佈局。

別稱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是中國漢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漢族傳統的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在漢族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都是非常傳統重要的節日。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是幾項重要的元宵節民間習俗。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