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元宵節習俗_上海元宵食俗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元宵節

上海元宵節習俗_上海元宵食俗

上海元宵節習俗

老上海元宵節習俗 掛紅燈

掛紅燈是老上海元宵節的習俗,在那喜慶的夜晚,家家戶戶都掛上紅燈,孩子們更是手提綵燈,在街上玩耍。

金山、松江地區元宵夜,有人在田間揮野火,有人把燈籠簷前掛。有人上街舞龍燈,有人出行 「串馬燈」。嘉定農家正月半吃的餛飩叫做賀年羹,又以麵粉團捏成缸甏等狀蒸煮,稱為「蒸缸甏」,看 「缸甏」潭內水汽多少,卜一年之晴雨。青浦有些人家愛吃用薺菜、油豆腐、粳米粉等做的糊塗羹,寓意太平無事糊里糊塗過一年。

老上海元宵節習俗 扛三姑娘

滬郊農家有元宵節「扛三姑娘」 「迎紫姑」習俗。「紫姑」俗稱「坑三姑娘」,是傳說中的「廁神」,即用一隻淘米籮,籮上插一隻銀簪,由幾個姑娘「通神」邀請田角姑娘、場角姑娘、坑三姑娘等「三姑娘」「降神」,或用淘籮或畚箕下縛一隻筷,由二人扶著,讓筷在木屑或糠秕上寫字以卜雨水、年成及婚事等,多由婦女參加。詢問吉凶禍福,是一種迷信活動。

老上海元宵節習俗 走三橋

元宵夜,吳淞等地還有「走三橋」風俗,婦女結伴相行,或拖兒攜女,或挾持嬰兒衣衫走過三座大橋,認為可實現一年保平安,求生貴子,祈祝幼兒祛病消災等願望。滬地鄉村亦有「卜流花」舊習,炊前,用糯米或玉米等投入煮沸的鍋水中,穀物爆開粉碎為末,是大好徵兆!據說元宵之夜少女去觀井水會顯得更美麗,此時,天空一輪明月、皎潔如玉,地上一片燈火,良辰美時,此刻,俯視井水,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可愛,顯現出花容月貌。

上海元宵食俗

上海縣農民元宵夜食南瓜、苦草、高粱圓子,黃、綠、紅三色兆豐年;或做12只大圓子,用手指在圓子頂端撳出潭印,蒸熟後看潭中積水多少,以卜當年每月雨水。川沙居民元宵愛吃謝年的「收心餛飩」,入夜,寺廟前高懸七層至九層紅燈,農人手持火把走在田頭「調火龍」,唱:「花三擔,稻六石,赤米綠豆收兩石」,祝禱豐收;他們還點燃田邊茅草,俗稱「炭茅柴」。

南匯地方家家做高粱、糯米圓子,中午包餛飩,夜裡,孩子們玩「炭茅蕩」,舉著火把繞著自家的田頭邊跑邊喊一些祝願自己家種的莊稼比別人好的話。寶山的桶形天燈別有情趣,點燃油燈,帶著人們美好的祈願冉冉飄向深邃的夜空……奉賢元宵夜,農家點燃天香蠟燭,祥瑞之光可兆豐年。此地做的湯圓大不同,花包形稱「花包圓」,稻堆形稱「稻堆圓」,寓意糧棉大豐收。崇明地方糯米繭團形狀巧,兩頭大來中間小,元宵中午,包的餛飩叫 「兜財」,下午,用筷子插上繭團,放置田頭,祈求豐收,叫作「齋田頭」。

上海元宵吃湯圓好去處

寧波湯團店

地址:黃浦區豫園路98號

上海有許多寧波人的後代,所以要說吃湯圓,寧波湯圓肯定在第一位。城隍廟的這家店最早就是一對寧波夫婦在上海開的夫妻老婆店。店址最早在梨膏糖商店。後來搬遷到了如今仿古結構的建築中。正宗的寧波湯圓要用當地盛產的一級糯米磨成粉做成皮,豬板油剔筋切碎放盆中加白糖,與芝麻粉拌勻揉透,搓成豬油芝麻餡心小圓子。粉團捏成酒盅形,放入餡心,收口搓圓成湯團。這家的湯圓個小、湯清、重糖高油,一口咬下去,黑得發亮的芝麻餡便流了出來,香氣撲鼻。一般還配以桂花。

四新食苑

地址:虹口區四川北路1908號(近多倫路)

四新食苑只有兩種口味,鮮肉湯團和芝麻湯團。尖尖的是芝麻的,圓圓的是肉餡的。這裡的湯圓皮薄,餡多,個大,糯而不粘。湯圓的個頭約為一般速凍湯圓的兩三倍,三四個湯圓便可把一個普通瓷碗撐滿。這家店初名新芳齋糕團店,由湖北人楊臘桂開設,誕生於上世三四十年代,到今天已經有八十年歷史。湯圓的價格是一客12元,4個,甜的鹹的自己搭配。做湯圓的有兩個師傅,其中一個還負責下。大鍋子裡飄浮著一個個大圓子,看得人垂涎欲滴。水龍頭裡一直滴著水,保持著湯的溫度。一個個大湯圓就是這樣慢慢煮熟的。吃手工湯圓,心急是萬萬使不得的,師傅通常會包完一碗芯子再起身撩湯圓,時間也剛剛好。再搭配一碗小餛飩,熱騰騰的滿足。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