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立冬有哪些諺語詩詞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立冬節氣

關於立冬有哪些諺語詩詞

關於立冬有哪些諺語詩詞

立冬諺語

全國

今冬麥蓋三層被,明年枕著饅頭睡。

北方

立冬打雷要反春;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里點蘿;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霜降醃白菜。立冬不使牛;

南方

立冬東北風,冬季好天空;(閩南)

立冬南風雨,冬季無凋(干)土;(閩南)

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魚防春旱;(閩南)

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干;(贛)

重陽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晴一冬;(閩)

立冬小雪緊相連,冬前整地最當先;(江南)

西風響,蟹腳癢,蟹立冬,影無蹤;(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立冬種豌豆,一斗還一斗;(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後犁銀,立春後犁鐵(指應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江南)

立冬落雨會爛冬,吃得柴盡米糧空。(閩南)

立冬詩句

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

——宋·仇遠《立冬即事二首》

奇峰浩蕩散茶煙,小雨霏微濕座氈。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裝棉。

——宋·仇遠《立冬即事二首》

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黃楊倔強尤一色,白樺優柔以半疏。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擬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 ——紫金霜《立冬》

立冬猶十日,衣亦未裝綿。半夜風翻屋,侵晨雪滿船。非時良可怪,吾老最堪憐。通袖藏酸指,憑欄聳凍肩。枯腸忽蕭索,殘菊尚鮮妍。貧苦無衾者,應多疾病纏。

——宋·方回《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見北人云大都是時亦無》

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裡過。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

——明·王稚登《立冬》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唐·李白《立冬》

吟行不憚遙,風景盡堪抄。天水清相入,秋冬氣始交。飲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歸去須乘月,松門許夜敲。 ——宋·釋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

陽淫不收斂,半歲苦常燠。禾黍飼蝗螟,粳稻委平陸。民饑強扶耒,秋晚麥當宿。閔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縮。薈蔚山朝隮,滂沱雨翻瀆。經旬勢益暴,方冬歲愈蹙。半夜發春雷,中天轉車轂。老夫睡不寐,稚子起驚哭。平明視中庭,松菊半摧禿。潛發枯草萌,亂起蟄蟲伏。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首種不入土,春餉難滿腹。書生信古語,洪範有遺牘。時無中壘君,此意誰當告。——宋·蘇轍《立冬聞雷》

昨夜清霜冷絮裯,紛紛紅葉滿階頭。園林盡掃西風去,惟有黃花不負秋。

——宋·錢時《立冬前一日霜對菊有感》

室小財容膝,牆低僅及肩。方過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積篝爐炭,銖稱布被綿。平生師陋巷,隨處一欣然。 ——宋·陸游《立冬日作》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何言:說過什麼?四時:四季。行:運行。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四季照樣運行,萬物照樣滋生。 ——《論語·陽貨》

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春無淒風,秋無苦雨。 ——《左傳·昭公四年》

春也萬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其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見其盛而知其闌;秋也嚴霜降兮,殷憂者為之不樂;冬也陰氣積兮,愁顏者為之鮮歡。

——唐·盧照鄰《釋疾文·悲夫》

關於立冬的農事活動

立冬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東北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三秋」已接近尾聲;江南正忙著搶種晚茬冬麥,抓緊移栽油菜;而華南卻是「立冬種麥正當時」的最佳時期。此時水分條件的好壞與農作物的苗期生長及越冬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另外,立冬後空氣一般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中國此時開始注重林區的防火工作。

秋收冬種

這時節正是秋收冬種的大好時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氣,搞好晚稻的收、曬、晾,保證入庫質量。冬小麥播種要抓緊,注意收聽氣象預報,巧用天時,下雨早播,不如搶晴略為遲播,以保證播種質量力求做到帶櫱越冬,防止年內拔節,並盡量擴大冬種面積,減少空閒田。各地要抓好冬種、冬修水利、冬季積肥工作。

蔬菜農事

立冬後要及時做好大棚搭建工作。同時,做好大棚蔬菜管理,白天氣溫高時可在背風口揭膜通氣,晚上要注意做好大棚密封工作。

華北及黃淮地區一定要在日平均氣溫下降到4℃左右,田間土壤夜凍晝消之時,抓緊時機澆好麥、菜及果園的冬水,以補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間小氣候環境,防止「旱助寒威」,減輕和避免凍害的發生。

江南及華南地區,及時開好田間「豐產溝」,搞好清溝排水,是防止冬季澇漬和冰凍危害的重要措施。

畜牧農事

生豬秋季防疫工作,著重做好補針工作;耕牛加強放牧,吃足草料;在冬季來臨之間,開展一次驅蟲工作。放牧時,盡量讓山羊吃足草料多長膘;長毛兔秋繁工作,未配種的及時配上種;有養鵝習慣的農戶趕緊引進苗鵝飼養,飼養70日齡正趕上春節,可賣上好價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