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氣的習俗有哪些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冬至節氣

冬至節氣的習俗有哪些

冬至的習俗有哪些

古代冬至習俗

1、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吃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捨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南北地區的傳統飲食習俗

1、北京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2、南方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捨藥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餃子。

冬至有哪些習俗

【吃湯圓】

在冬至這一天,溫州人都有吃湯圓或麻糍的習慣。長輩會趁著「碎息兒」(溫州方言,意為「孩子」)吃湯圓時進行家教,比如「吃了湯圓就要大一歲了」,勸孩子要更聽話,一切事情都要比去年做得更好。

【曬湯圓粉】

「冬節」前,不少人家會提前幾天將糯米碾成粉,用水拌糊,然後分成一小塊一小塊地擺在竹笪上曬成湯圓粉。湯圓粉曬乾後放入洋油箱,要吃時拿幾塊出來用水浸開後使用。有的人家也會一下子曬很多,「冬節」前夕分送給鄰居親戚。

【賣麻糍】

每 當「冬節」前後,溫州老城的街巷裡就會出現一些挑著擔賣麻糍的人。這些人一般來自郊區農村,他們事先在家將湯圓粉煮熟捏成團,再帶點白糖、豆沙粉,一路叫 賣,邊賣邊做。他們技術高超,一個麻糍經他雙手一轉動,就變成裡面空心、外面光滑、像乒乓球那樣的麻糍團,然後餡上白糖和豆沙,味道香甜。

【做節】

在溫州地區的部分農村,「冬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擺酒席祭拜祖先。將豬頭、雞、鴨、鵝、魚等幾樣東西用和盤盛著,向祖先祭拜,祭拜後一家人坐下吃,這叫作「做節」。

【還天願】

有些人家在冬至這一天還舉行「還天願」儀式。在年初所許下的一些心願如果實現了,都必須在這一天還願。所以溫州人評價一個人懶惰、幹事情有精無彩時,會用「還願」二字來諷刺,如「你這個人怎麼幹事情還願恁,一點勁也沒有」。

這 「還願」也叫作「百家願」,意思就是還願時要端出「百家米」來還。百家米指的是用一百家的米來湊成,這樣才證明還了一百個心願。但這「百家米」從哪湊呢? 據說,冬至這一天,討飯的乞丐最吃開,因為只有他們手中的米可當作「百家米」,所以一些人家都花高價將乞丐的米買來作祭拜還願之用。

【冬至民俗活動】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史記·孝武本紀》:「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潮汕冬至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載:「大雪後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據《辭海》載:「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冬至,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潮汕地區民間一個大節日,有「小過年」之俗稱。

潮汕各市縣冬至之習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但沿海地區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吃甜丸:此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但這個習俗還包含著一個有趣的陋俗: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後,拿出一些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樑、米缸等處。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相傳有兩個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家人又能團聚。

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頭,這有如少數民族的「潑水節」一樣。如果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所以,這一天人們不希望有外人上門拜訪。一是專放給老鼠吃的。相傳五穀的種子,是老鼠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為報答老鼠的功勞,約定每年收割時,應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

後來,因為有一個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穀全收割了,老鼠一氣之下便向觀音娘娘投訴,觀音娘娘聽後也覺得可憐,便賜給它一副堅硬的牙齒,叫它以後搬進人家屋內居住,以便尋食,自此,老鼠便到處為害了。成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這個「到處貼甜丸」的陋俗畢竟行不久,它不僅不衛生,而且有損美觀和十分浪費,也就自然消亡了。而這個「吃甜丸」的習俗則一直流傳至今。

上墳掃墓:這是冬至另一項活動。按潮汕習俗 ,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後才可以行「過冬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氣候好,便於上山野餐。

潮汕還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的俗諺。據載:「人們對此有二種解釋:一說冬至是小過年,過了小年也就應多加一歲了;一說此俗諺是出自犯人。古時每年秋天,都是殺人的季節,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處決,如果到冬至尚未處決,則循例可延至明年再處決,所以說『又多一歲」』。

潮汕習俗,是潮汕文化的一個內容。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對於好的習俗便繼承下來,對於不好的陋俗就丟棄了。冬至這個「上墳掃墓」是紀念先人艱苦創業和「吃甜丸」是預示來年又獲豐收的習俗,自然就沿襲下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