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怎麼吃鹹鴨蛋_端午節吃鹹鴨蛋的傳說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端午節

端午節怎麼吃鹹鴨蛋_端午節吃鹹鴨蛋的傳說

端午節吃鹹鴨蛋

俗話有云:「要吃鹹蛋粽,才把寒意送。」因為端午節過後預示著炎熱的夏天來臨,動植物生命活動進入旺盛階段,再加上氣候潮濕,病蟲細菌活躍,容易引發眾多疾病。端午節吃鹹鴨蛋,可以祛毒,利於保持身體健康。

鹹鴨蛋鹹而微寒,能滋陰,清肺,可治夏季膈熱,咳嗽,喉痛,齒痛,洩利等病症,是夏日食補與佐餐佳品。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端午節吃鹹鴨蛋,可以祛毒,利於保持身體健康。

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就是要避五毒,因為傳說中的五毒妖怪到了端午就會為害人間,這五毒妖怪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蠍子,民間用五種紅色的菜象徵這五毒的血,吃著這些菜的時候,就會把五毒妖怪嚇跑,也就是吃五紅了,分別是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說端午節吃了這五紅,整個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與五紅類似,江南民間端午節還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鴨蛋及雄黃酒。不管是五紅還是五黃,都包括鴨蛋在內,所以端午節吃鴨蛋有辟邪祛暑的原因。

江南一帶,端午午餐要吃十二紅,顧名思義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江蘇高郵的鹹鴨蛋因其蛋黃鮮紅,故為十二紅之一。清袁枚《隨園食譜》對高郵鴨蛋稱讚有加,高郵鹹蛋也因之聲名大振,越來越多的地方倣傚十二紅,也就有了端午的鹹鴨蛋。

據介紹,鴨蛋介於寒涼和溫熱性質之間,屬於平性食物,適合於一般體質,寒涼、熱性病症的人都可選用。鴨蛋中的蛋白質含量和雞蛋相當,而礦物質總量遠勝雞蛋,尤其鐵、鈣含量極為豐富,能預防貧血,促進骨骼發育。鹹鴨蛋中各種礦物質的更是豐富,特別是身體中迫切需要的鐵和鈣在鹹鴨蛋中更是豐富,對骨骼發育有益,並能預防貧血。

端午節吃的鹹鴨蛋,一般是用清明前後的鴨蛋醃製的。開春以後,鴨子吃的活食多。民諺說,清明螺,肥如鵝。鴨子吃了這些營養豐富的活食,產的蛋最飽滿,氣室特別小,營養最好。新鮮的鴨蛋有些腥味,經過鹽醃製,腥味去除了,而且營養更容易吸收。

辨別鹹鴨蛋的好壞方法

1、看外觀。就是看外觀,品質好的鹹鴨蛋外殼乾淨,光滑圓潤,不應該有裂縫,蛋殼呈青色,又叫「青果」質量較差的鹹鴨蛋外殼灰暗,有白色或黑色的班點,這種鹹鴨蛋容易碰碎,保質期也相對較短。

2、搖蛋體。搖蛋體就是輕搖蛋體,質量好的鹹鴨蛋應該有輕微的顫動感覺,如果感覺不對並帶有異響,說明鴨蛋已經變質了。

3、剝蛋殼。剝蛋殼就是煮熟後剝開蛋殼,質量上乘的鹹鴨蛋黃白分明,蛋白潔白凝煉,鹹味適中。

鹹鴨蛋,油多味美,用筷子一挑便有黃油冒出,蛋黃質地細沙,分為一層一層的,由淺至深,越往蛋心越紅,中間無硬心,味道鮮美。而質量差的鹹鴨蛋蛋白較爛、腐膩、鹹味較大,最好不要食用。

端午節習俗

民俗活動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掛艾虎

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髮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繫於小兒之背,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佩長命縷

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繫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彩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繫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