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吃什麼的習俗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七夕節

七夕節吃什麼的習俗

古時「七夕」的飲食習俗

唐代時,副食菜餚比起主食更講究造型的優美。菜餚的造型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利用食物原料的自然形狀造型,二是將食物原料根據需要加工成塊、片、條、絲、丁、粒、末等一般形狀與花式形狀,並以此為單位再組成菜餚整體,三是通過對食物原料進行雕刻造型。第三種造型方法在唐代還不太普遍,人們一般只在「七夕節」才一露身手。

到了宋代,「七夕節」則成了人們展示自己雕刻才華的時機,據孟元老:《東京2011七夕養生:古時「七夕」的飲食習俗夢華錄》卷8《七夕》載:「又以瓜雕刻成花樣,謂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為笑眉兒,謂之『果食』,花樣奇巧百端,如捺香方勝之類。」「花瓜」是宋代新出現的「七夕」節食,王仁興先生認為:「今日冬瓜盅、西瓜盅和瓜燈等名菜,皆可於此找到淵源。」

「笑庸兒」即花色面果,「花樣奇巧百端」說明品種繁多精巧,以精巧的面果作為「乞巧節」的食品,正含有乞巧之意。南宋時,「笑膺兒」等果食依舊流行。後來,逐漸演變為茶食店的品種了。

不僅如此,宋朝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代「七夕」的節食,除巧果外,還有祈餅、明星酒和同心膾,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

「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藥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藥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藥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藥。比較實用的藥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罷。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也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麵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山東曹縣、平原等地吃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裡,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山東臨沂習慣用儲蓄的露水做麵條,堂邑縣把「七夕」做的麵條叫雲面,意為巧雲,昌邑用七種野菜包包子。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

七夕節吃什麼

1、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裡,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3、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淨,平鋪到一個盤子裡,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後,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擀面,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後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麵條抓到碗裡,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4、雲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5、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後在燜鍋裡蒸出來,放在石臼裡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乾用油煎出來,最後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製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6、巧酥

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7、瓜果

在七夕這個特殊的節日,瓜果當然必不可少!七夕時吃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有些人喜歡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等繪成「花瓜」。

8、雞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萬年曆查詢
老黃歷查詢